四阿哥写作社群文学欣赏文心飞翔

实实在在的指导·译者的话(短篇小说写作指南01)

2022-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图麟阁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狄克森司麦斯合编朱纯深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实实在在的指导(译者的话)

“备下纸笔和汗水——本书将为你提供专家的指导。”

广告见多了,乍一看原书中这句颇有点广告味的简介大家会不会觉得不过是书商廉价的溢美之辞呢?我不知道。但老实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心中曾经隐隐约约有过这么个感觉。而读了之后,就觉得应该把它翻译成中文了。

本书原作在1970年初版后曾多次再版,现翻译所据的是美国“作者文摘”社1979年第四次印刷的版本。全书共选入四十一篇论述现当代小说写作的文章,归纳成十八类,但篇篇又可相对独立。作者之中,有小说家、评论家、编辑或在大学里担任文学写作课的教师。如詹姆斯·希尔顿,不但是记者、教科书编撰者,更以小说家闻名;根据这位在英国出生在美国逝世(1900—1954)的小说家的名作《再会,契普斯先生》改编成的电影《万世师表》曾在中国上映。R·V·卡西尔,也在小说家外更兼评论家和教师。序作者奥茨,蜚声当代美国文坛,更是我国读者熟悉的一位女作家。

就内容而言,本书从培养自信心、酝酿小说思想谈起,直至定稿投稿的一些技术性问题,讨论范围之广为同类书中所不多见。文章中既有对一些作家、作品乃至学生习作的评论,又有个人现身说法的经验之谈;既有理论上深入浅出的分析,又有技巧上具体而微的探讨。文章形式不拘一格,但大多短小精悍,文笔洒脱幽默,亦庄亦谐,很能给人一种亲切之感。虽然书中的个别观点并不见得适合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但是,文学写作与文学作品一样,其价值在于反映人类生活、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的各个方面,书中讨论的基本技巧和原则无疑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对于广大爱好文学的朋友们、有志于写作的未来作家们以及文学课的师生们来说,只要我们在择善而从的同时又能举一反三,那么这无疑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开阔眼界、激发灵感、砥砺技巧的既实用又别具特色的参考书。即使对于从事创作多年的作家们,能了解一下异域同道们的甘苦得失,相信也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

原书没有任何注解。为了便于大家参考,翻译中对所涉及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作家、作品、背景,以及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引起的一些问题,酌情作了适当的注释。但是,为了避免由于繁琐的考证或过多的注释给大家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对一些不影响理解的细节就不一一说明了。我觉得应该在此总的提一下的是书中关于分类的问题。

照西方小说界的划分,笼统说来,小说有两类:“商业性小说”(commercial fiction)和“高级小说”(quality fiction)——前者比较通俗,投合一般趣味,发行量也较大;后者则比较严肃,更注意作品的艺术质量。(当然二者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商业性小说最为通用的公式是:能引起读者同情的男主人公遇到障碍,终于达到目的,而这目的往往又是赢得女主人公的爱情。即使男主人公的首要目的并不在此,作者通常也要附上一位美貌女郎来为小说添点“爱情的佐料”。这类小说中的较次者又以大量的体力冲突为特征(如斗殴、枪战),而且善恶之分一望便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高级小说”并不诉诸现成的公式,这类小说内容和形式较新颖,有的是试验性作品,而且力求对生活作出解释,读者的文化水平也较高。因此原作中论及商业性小说时,出现了pulp story(意为“木浆纸小说”)和slick story(意为“有光纸小说”)这两个亚类。

有趣的是,这两类商业性小说的“浑号”得之于它们的印刷材料。所谓“木

浆纸小说”,原指登在“木浆纸杂志”上的短篇小说。此类杂志在美国始见于上世纪末,系用廉价的木浆纸印成,印刷质量很差,一般无插图,内容庸俗低级,售价便宜,二战期间因涨价和平装书的竞争而日渐式微。考虑到这类小说的特点,书中将它译作“庸俗小说”。同样,“有光纸小说”便是登在“有光纸杂志”上的小说了。这类小说相对说来趣味高一些,善恶之分也比较含蓄,但仍旧脱不出模式,而且多安排有“大欢喜结局”;书中一般译作“通俗小说”,在与高级小说相比较时也有译作“模式化小说”的(如《模式化小说与高级小说》)。

翻译本书,虽有许多中英文辞书及有关资料可资参考,但由于书中文章多广征博引,涵盖面相当大,加上本人经验不足,水平所限,每每因为一个术语、一段文字的翻译,或一条注释的查证取舍而饱尝踟蹰求索之苦。即使如此,译文中欠妥和谬误之处也在所难免,切望批评指正。

本书的翻译自始至终得到福建师范大学许崇信教授的关心和支持,许老师还抽空审校了部分译稿;美籍教师怀特先生和夫人(Donald和Elizabeth White)也曾为本书翻译提供了一些背景资料,特一并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985年8月于福州长安山25-208室

海明威在写作中

十年后的附言

当时与一家出版社约定,翻译了这本书,没想到临时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出版。两年后,我去英国留学,一别多年,虽然不曾忘了这桩未竟的心愿,无奈负笈海外,书稿只好放在家中储物间渐渐蒙上了一层灰尘。来新加坡任教后,回想往事,萌生了敝帚自珍之情,终于又翻出旧稿,文字稍作修订后输入电脑,发现事隔已整整十年了。十年寒窗,十年磨一剑,云云……远观古人之举,固然可歌可泣,可要是临到一个人自己身上,又不无可悲可叹之处-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此书如今得以出版,要感谢沈昌文先生鼎力支持,作者文摘社授予中文翻译权。本书在联系出版的不同阶段,还得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刘笑敢博士和邵东方博士的协助帮忙,特此一并致谢。

另外,我也得感谢我太太王秀兰女士的支持和协助,不论是早年的手写誊稿还是今次的电脑输入,都是她帮忙完成的。

1995年8月于新加坡吉门岭1C座#06-24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