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爱”之名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12417/b3c40960965d0624.jpg)
爱孩子是母鸡也会有的,爱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所谓“强烈的母爱”的母爱,只是这位母亲在孩子身上本能的肆虐,其实与母爱无关。什么是爱,什么不是爱,又有多少爱只是假“爱”之名?
母爱不是时空下的“陪”,而是心理层面的“伴”。
陪伴包括“陪”和“伴”两个概念。陪,即陪在身边,是时空下的陪。而伴则是指同时付出时间和精力,是心理层面的伴。同样是陪孩子玩游戏,全身心投入的父母就是“伴“,而一边看手机一边应付孩子的无疑只是“陪”,而这样形式的陪,还不如不陪。同样全职妈妈,同样是全日制的陪伴,如果只关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那是母鸡式的爱。而同时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注重促进孩子的心智成长,并给给孩子适当的支持和足够的空间,让他自我成长,这样的陪伴就是心理层面的高质量的“伴”。所以,陪伴的关键在于伴的质量高低,而非陪的时间的长短。如果是低质量的陪伴,那你陪的时间越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更多。
母爱不能泛滥而必须适当约束。
如果你不松手,他怎么往前走?多少母爱因为泛滥而成为儿女的枷锁,多少母爱是败在不舍得“分离”。你是弓,儿女是从你身上射出的箭,如果你你做不到能屈能伸,试问,没有弹性的弓,怎能让箭飞的又高又远?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母爱除外,孩子越早的从母亲分离出去,就越说明这份母爱的成功。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提到: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着与被爱者都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当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不把别人当作独立的个体,无视别人的独立和自由,这种情形最极端的体现,恐怕就是“自恋”了。自恋者不能接受这一事实:他们的子女、配偶和朋友,都有各自的想法和情感。有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只把子女当作自我的延伸。子女就像他们昂贵的衣服、漂亮的首饰、修剪齐整的草坪、擦拭一新的汽车。而后者代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父母的这种自恋情节,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但其实有着惊人的破坏力。而且,这种情形相当普遍。母爱不但不能泛滥,还必须有所克制,这就要求父母要保持敏锐的觉察能力,区分开“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而且需要有稳定的情绪,能抵抗想做却不能做的时候带来的焦虑。
不爱自己的母亲,多给予儿女的必定不是母爱。
对自身的爱和对另一个人你的爱是不可分割的联系着的。不仅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都是我们感觉的“对象”,对他人你的态度和对自己的态度非但不互相矛盾,而且基本上连在一起。爱某人是爱的能力的付诸实践和集中反映。倘若一个人能够卓有成效的爱,他也会爱自己;倘若他仅能爱其他人,他便根本不会爱。所以。一个不爱自己的母亲,多给予儿女的不是母爱。
一个不爱自己的母亲,尽管她有意识地相信自己特别喜欢孩子,但实际上他对其所爱的对象有一种深藏的敌意。他过分的关心孩子,不是因为她太爱这个孩子,而是因为不得不借此来弥补她全然缺乏爱的能力。
您在生活中哪些只是假“爱”、“母爱”“爱情”之名?
爱是什么,《少有人走的路》中给除了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爱,即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
母爱,是对孩子无条件的肯定。一是对孩子生存和生长来说绝对必要的关心和责任。另一方面比单纯的保护更进一步,他是灌输给孩子对生命的爱的态度。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迷恋坠入情网时的激情和爱的感觉,婚后多年,激情退却,我很不解,认为老公不爱我了,并以不同的形式一遍遍的确认,偶尔会伤心难过闹上一场,让他心疼内疚,引发他更多的关注,现在想想这种幼稚的行为,正式我假爱对他的一种控制。我是在假爱之名索取,这与爱的本质付出,是相悖的。
曾经我常说:为了孩子,我做了全职妈妈,为了孩子我牺牲了很多。但其实,我爱孩子只是因为我需要孩子。有时心里泛起不平衡时,觉得我的个人完善止步不前,是因为孩子占用了我的几乎所有时间,我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其实也是假爱之名,来掩盖我爱的能力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