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育与永恒》读后

2020-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航子妈咪

李政涛教授的《教育与永恒》,从书名可以看出,本书充满着哲学的思考,翻开书目,一段段现代诗歌式短文映入眼帘,语言优美,富有哲理,引人深思,每一段读来,犹如一股股清泉沁入心扉,触动你的心灵,总能引起对教育的思考。哲学是抽象的,理解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并且不同的人读来会产生迥异的思考,自身学识的有限,对于本书也仅仅能针对时时蹦出的思想火花稍稍驻足,深入的思考,想想自己面对教育这一话题会有怎样的解答,同时在自己工作学习中又能学到什么。

开篇读到李政涛教授针对“真懂教育”的标准就有了很大的触动,特别是第二个标准:“儿童要达到理想的成人目标,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些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特征、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同时结合“时间中教育”篇章,比如他对蛛网般时间表赋予“精细”的疑问,这样的“精细”,是深入骨髓的“控制”、“支配”和“束缚”。反过来想想艾瑞德的“走自然生长教育之路,办有温度有故事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戏剧、衍纸、武术等,还有我们的田园课程,农场,游学等等是多么契合这一标准,尊重儿童生长自然规律,不同阶段都能得到健康成长,并为他们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做到最完美的准备。

“教育中的教师”篇章为我打开另外一扇窗户,让我对教师这一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及思考,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传道授业解惑,新时代下教师应该有新的要求,传授知识是必须的,相对于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习惯的养成,良好品德的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以及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当然这也就要求教师应该时刻提高自己的修养,其实终身教育的提出由来已久,可总是落于空处,或者面对信息的飞速发展,知识爆炸式更新速度,总是不自觉在需要时才想起来去补课,导致总是跟在后面追赶来弥补差距,而不是主动学习,提前储备。对于过去的教育,掌握本学科知识就可以面对一切学生的问题,如今跨学科式的知识层面,往往会力不从心,比如现在的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熟练的前提下,要涉猎历史、地理、科学、音乐美术等,不再是讲--听模式教学,你要会唱会跳,讲课旁征博引,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终身教育对于教师来讲,并不是终身学习,而是能够全时空,儿童成人之间角色来回转换;全领域,主动涉猎各学科知识;全社会,培养学生校内外人际关系以对社会的适应等。

其实,正如李政涛教授对于教育者世界观所发问的:

“我”为什么要当教师?

“我”准备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我”如何成为这样的教师?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时不时发问自己,有没有忘却当教师的初心,回想自己从学时所希望的教师自己有没有做到,为了成为心目中优秀教师自己有没有努力的去奋斗拼搏。

另外,我非常喜爱这样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条乡间的路,它属于自然。”当然读到这句话时,我就又不由自主的想到艾瑞德自然生长的教育理念,想起我们的田园课程,相对于从小在城市中成长的孩子们,这应该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吧!自然能给予我们什么?想想为什么我们烦恼时总会去公园逛逛,山间湖边走一走,什么都没有刻意去做,回来时却心情舒畅,当然,自然也有严酷的一面,比如现今的疫情等等。

“道法自然”,“教法自然”,特别是对于儿童的教育,我们更应该去研究孩子心理和生理成长规律,而不是更多精力放在教学技巧上等等。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理解去揣摩孩子的理解,而忘却心里生理差距,如何学会蹲下身体,用孩子的思维去理解他们的理解而展开教育,这才应该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最需要做的,同时也会少却为什么我们讲了这么多遍还会出错的苦恼。低段的儿童教育,我么应该少去讲授,因为他们还处在模仿阶段,还不能推理判断,推理判断属于生物学上最高级的反射,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对于他们来讲,知道3+5=8而不知道5+3=8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需要去了解儿童不同阶段心理生理的成长特点,因此低段教育要重视图片、声音、视频等教学手段应用,用它们代替我们的讲授,让儿童自己去感悟、感知。而艾瑞德的低段绘本教育之所以如此成功,正是基于此啊!

教育与永恒,但真正能永恒的正如李建华校长所讲到的,爱,也只有爱才会在教育中永恒。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行为的规范,道德的化身,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而教师的无微不至的关爱才能温暖他们的脆弱的心灵。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爱心,是师德教育的核心。艾瑞德办有温度的学校正是如此,艾瑞德的每位教师也正是如此!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关爱孩子,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魅力去影响他们,犹如《什么是教育》里所说的“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