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写作读书让生活美好心情随笔

读者从书中读到的,不会超出他所能理解的

2018-02-27  本文已影响20人  80a6c79c1cd5

1

阅读一部作品,能理解作者原意最好。误解也不怕,只要误解得好。但不要将自己的意思强加给作者。

2

有的读者习惯将自己所理解的当成全部,对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内容则一概否定,这是一种愚蠢的傲慢。

3

要完全明白一个作者,很难。有一种说法是,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完全读懂另一个哲学家的作品。

4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心中又有一个哈姆雷特。

5

人都只能带着自己的认知和体验去认识他人和世界。所以每个读者对作者的理解都会带着自己的想象与投射,我对木心的理解亦是如此。

6

作者的景观有大小,有的望之一目了然,有的超出读者的眼界。前者没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可能,后者则通常是读者自身有多少风景就能看到多少风景。

7

读者从书中读到的,不会超出他所能理解的。所以说,阅读一本书,有时候读到的其实是自己。

8

阅读的偏好,反映的是心智的取向。

9

人们通常喜欢符合自身智力水平及审美趣味的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他们才能理解,并且共鸣。

10

喜爱通常来自共鸣。一部作品如果不能让你产生共鸣,再好你也不会多么喜欢。

11

如果只能对二流三流的东西产生共鸣,那就只能欣赏二流三流的作品,并将二流三流当成一流。

12

一个人可能会觉得很多书都不错,但打从心底喜欢的作者和作品肯定不会很多。只有心生共鸣的,才会热爱。其他的,再好,也只能作为风景看。

13

如果你觉得某句话很好,有时可能只是因为这句话说出了你心中有所感觉但没能表达出来的意思。

14

读者的见识、审美力与阅历有关,与智力和品性更有关。所以,总体而言,年长者未必比年轻人对文学更有鉴赏力。事实上,年纪越大的人,虽然阅历越多,但往往心灵也会越麻木、僵化,且更多偏见;只有保存一点赤子之心的人,才能中年以后依然像年轻时一样少偏见而敏于感受。

15

文学,许多人在学生时代喜欢过。但对他们而言,也只有在学生时期才会喜欢文学。这样的喜欢,大抵算不上真喜欢。我想,一个人如果真的喜欢文学,他应该会永远都喜欢才对。

16

为什么人在年轻时更容易对文学产生兴趣?因为相对来说,年轻的心更纯洁,更敏感,多少都有一点理想主义,向往诗和远方,会为美的事物而感动。而年纪一大,就实际、功利起来,内心也因此变得庸俗和麻木。

17

作者要感觉敏锐,才能准确表达心中之所感。读者亦需感觉敏锐,才能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意味。

18

人与作品的相遇有时也看心境。心境不同,对作品的感觉就不同。

19

从前让我感动的某些作品,现在已难再打动我。但也有另一些作品,从前我对之无感,如今却令我欢喜共鸣。

20

阅读的喜好随年纪而不同,我曾经最喜爱金庸,后来变成王小波,之后则是叔本华昆德拉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现在是木心,可见我的喜新厌旧。不,我是喜新不厌旧,喜欢过的作家我至今依然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