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你家有什么习俗?
春节已过完,大家也都陆续返回工作岗位,开始上班了。
这个春节是我婚后在婆家过的第一个春节。幸福的是,跟在娘家一样,腊月里置办年货、除夕之夜的团圆饭都是公公婆婆在忙里忙外,我还是那个坐着吃现成的人。由于是新婚,老公家的七大姑八大姨还没认全了,所以正月里,跟着老公到处走亲访友、拜拜年。
我的家乡是湖北某市的一个小县城---黄梅,趁着春节年味还没完全褪去,来分享一下,我家乡里过年都有哪些习俗?
01腊月里,买新衣、办年货
童谣里这样唱的,“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腊八,老家的年味越来越重了,在外务工的人们都陆续返乡,回老家置办年货,准备过大年。县城里的大街小巷满满的都是人,充斥着大小商铺、超市里营业员的吆喝声。我们置办的东西大概分为几类:
吃——舌尖上的家乡
每家每户都会为春节以及来年准备的足够的腊味,包括腊鱼、腊肉、腊香肠、腊鸭。记得每年爸妈去菜市场买很多鱼、肉,拿回来腌制晾晒,制作成腊鱼、腊肉、腊香肠。制作的腊味分量,大概足够一家人吃一整年。为什么做那么多?这也是过年的一种仪式感,寓意着我们这个家庭的富足,来年不愁吃,年年有余。由于腊味是需要时间进行腌制晾晒的,所以,这也是年货中最先开始置办的。不同于一些地方烟熏的腊味,我们的腊味是经过食盐腌制、太阳晒干的,不会有烟熏味道。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然后,是我们家乡特产——鱼面,配料是鱼肉和红薯粉,做成面条形状烘干,变成干货便于保存。如同腊味一样,做够一家人吃一整年的分量。我们常年在外上班,平日里也是最想念外地买不到的鱼面。记得在北京上班时,做好一份鱼面炒肉丝分享给同事吃,都赞不绝口。后来同事回西安工作了,想吃的时候还试图在某宝上买过,但是由于鱼肉不够,味道不好,我又给她寄去了一些。
图片是我自己做的鱼面炒大蒜其他,还有一些自制的特色食物,比如油炸系列:萝卜圆、藕夹、豆泡等等,这些属于熟食,可直接食用,也可作为火锅、汤锅的配菜。另外还有圆子系列:肉圆、芋圆、藕圆等等(我们老家方言“圆子”就是丸子的意思),这些是手工做好后冰冻起来,要吃时随时取来进行烹饪,无论蒸、煮,都是美味至极。我家还有个习俗是包饺子,尤其是荠菜馅的(在农村里,大家还会自己去地里寻找荠菜,摘回来做饺子馅儿),饺子包好冰冻起来,在除夕夜0点跨入新年的时刻,煮熟当夜宵吃,作为迎接新年的仪式。这些特色食物,由于不好长时间保存,所以基本都在腊月24(小年夜)之后才开始做。
小时候最盼望过年,还有一些原因是零食。只有过年的时候,爸妈才会买吃不完的零食、饮料用来招待客人。记得小时候朋友家兄弟姐妹比较多,他们的爸妈会把买回来的零食藏起来,避免他们腊月里就把零食吃完了,春节就没有零食可招待客人了。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穿——穿新衣过新年
所谓新年,是要以全新的姿态、面貌来迎接全新未知的一年。为了迎接新年,爸妈给我们买了漂亮帅气的新衣服和鞋子,除夕之夜,吃过年夜饭(因为怕吃饭的时候弄脏新衣),爸妈就会给我们洗头洗澡,换上新衣新鞋,全身都是一副新气象。
这样的习俗,在我家是每年必不可少的环节。小时候都是爸妈帮我们买好了新衣,我们期待着除夕之夜穿新衣,后来即使到了我们二十多岁的年纪,爸妈还是会在腊月带着我们一起去逛街买新衣新鞋,除夕之夜催促我们洗漱换新衣,一直保留着这个环节,像是春节的一种仪式感。长大以后,因为自己平日里会逛街买衣服,所以新年穿新衣不再像小时候那么惊喜和兴奋,反而少了几分期待。当然,每年过年这些仪式感,带给我们的更多是幸福感。无论年龄大小,在父母眼里我们一直是长不大的孩子。
年画——春节的标签
特别标志着过年的标签,还有对联、年画、福字等等这些装饰门窗的祝福,都寓意着对新年的祝福和期待。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02大扫除,窗明几净迎新年
人要穿新衣,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那么房子也一样,也要进行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大扫除,扫地、拖地、擦窗台等等,扫去过去一年的尘土,窗明几净的迎接新年。
03小年夜,要挨打
在湖北,腊月24是农历小年,过了小年就离除夕更近了。我们这里有个习俗是,大年三十很忌讳家里有人哭、不吉利,包括小孩子。所以,小年这一天爸爸妈妈告诉小朋友接下来的几天都要听话、不哭不闹,否则就要挨打。挨打的目的,是为了让小孩记得不要哭闹,以确保小孩子在大年三十那一天不哭不闹。所以不听话的孩子,小年这一天要挨打。但实际上,现在也没有家长会打孩子,一般也就这个习俗故事来吓唬小朋友。
04辞旧岁,祭先祖
每年的腊月29,老爸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到已故老人墓碑前辞旧岁祭先祖,鸣鞭、烧纸、叩拜已过世的祖先,祈祷祖先保佑下辈平安和健康。
特别之处在于,辞岁回来时,从山上(农村里的墓碑一般在山里)砍些枯树枝带回来,枯树枝在农村可作为土灶的柴火,“柴”谐音“财”(方言里这2个字同音),寓意着把财带回来,来年会发大财、行大运、红红火火。
05除夕这一天,放鞭炮、贴对联、团年饭、压岁钱
除夕一早吃过早餐后,妈妈就会开始张罗着做团年饭了。妈妈嘴里念叨着,今年计划做几个菜(一般是6、8、10个,寓意好:6很顺,8很发,10是十全十美),然后列出菜单,按照菜单就开始做了,孩子们通常打打下手。
团年饭的菜单上,几乎是荤菜,没有蔬菜。基本以炖的汤为主,蒸的菜为辅,没有炒菜,“炒”与“吵”谐音,忌讳炒菜,是为了避免来年家里争吵过多。
团年饭必不可少的菜有:土鸡炖黄花、老鸭炖酸菜、豆泡煎鱼、排骨炖鱼面、牛肉炖萝卜、羊肉汤、肉圆、芋圆。看了菜单之后,你会发现鸡鸭鱼猪牛羊肉都有,这些意味着今年大丰收。而且,除夕之夜的鱼不能吃完,留着一些,意味着年年有余。圆子每年必不可少,意味着团团圆圆。
团年饭差不多快做好的时候,开始贴对联、放鞭炮(农村里可以放鞭炮)表示我家准备团年了,一家人一起团团圆圆过大年了。
贴完对联,放完鞭炮,就开饭了。吃饭时,我们摆放的碗筷比实际吃饭的人数多2副,这多出来的碗筷,是留给已故的爷爷奶奶回来团年的,是一种寓意,一大家人团团圆圆。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饭后,爸妈开始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即使到了二十五六岁以后,这个祝福一直都在。
然后,爸爸出去打麻将了,妈妈在家收拾碗筷,孩子们开始洗漱换新衣,等着看春晚了。妈妈又开始洗漱洗衣服了。
(PS:年前年后,每个家庭的妈妈都是最忙的,辛苦所有的妈妈。)
到春晚倒计时跨年的时刻,妈妈开始煮饺子吃夜宵,爸爸也回来放鞭炮迎接新年春天的到来。
06正月里,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正月初一,住在村子里,是乡里乡亲之间互相拜年祝福。住在小区里的,就是朋友、邻居之间互相拜年祝福。我家是每年正月初一老爸都回到老家的村里去拜年,看看村里的老人长辈。妈妈就会在正月初一带些贡品去庙里拜菩萨,祈求来年一家人都平安顺利。这一天还有个特别的习俗,如果亲戚或朋友家在过去的一年里,有老人过世,正月初一这一天要优先去ta家烧清香(PS:记得带着鞭炮去),叩拜已故的长辈,也就是已故长辈为大,优先给ta拜年,然后才能去其他的乡里乡亲、朋友家拜年。也正因为这个特别的习俗,所以正月初一不能去家里的亲戚家拜年,很忌讳。
正月初二,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嫁出去的女儿,常年生活着婆家,或是在外工作,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趁着春节回来看看父母、多多陪伴。亲情也需要维系和多联络。
今年正月初二,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2个段子分享给你们,不同思维不一样的故事,有趣:
1)“今天是姑爷节,男人们很心慌,领着老婆去老丈人家汇报情况,生怕老丈人把闺女收回去,又是红包又是礼物的伺候着,结果老丈人看姑爷态度还算诚恳,又让女婿带着老婆回去了,过一年再来。”
2)“今天是姑爷节,男人们都很牛,领着老婆去退货,老丈人生怕女婿把闺女退回来 就好吃好喝伺候着,结果吃人家的嘴短,女婿只好又带着老婆回来,再熬一年”
正月初三以后,就是其他的亲戚之间互相拜年走动了,七大姑八大姨之间,通过打麻将、吃饭喝酒等娱乐方式来联络感情。
但是,每天拜年都要赶着上午去,这个习俗我说不上来缘由,所以没有人下午去拜年的。正月里的下午都是娱乐和消遣,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了,还有过年才有的押宝,大概类似赌场里赌大小那样的,押宝是赌单双。
这就是我家乡的过年习俗,你们家乡有什么特别有趣或有故事的习俗吗?
个人公众号:Amyischen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