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特点

2023-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亦然_ba45

美育是主体通过不断的审美体验,水滴石穿般的浸润了人的内心,慢慢的塑造着人的个性,仿佛如清风拂过人的心田。由于个性的不同,追寻着不同的美的形式,得到不同的审美体验并使人性得到了升华,从而造就了完整意义上的人。

一、诉诸感性。

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式,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

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我们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审美活动的过程,就是美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对人进行感化的过程。

审美享受的过程,就是美育的过程,而不是在审美活动之外,利用审美对象进行有意识的教育。

美育是在满足人的感性需要的前提下感化人,通过满足人们的感官的需要,给人以心灵的快事,从而使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

美育领域宽阔,多种多样,生动丰富,随时随地都可以实施美育。

蔡元培说:“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以赏玩,公园的照相,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

在艺术作品中,感性形象正是情感的载体。

诉诸感性的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能力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中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为人们开拓了一片感性的天地,以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潜移默化

美育主要是一种“化育”,中国古人虽有儒、道、禅之别,但其美育思想在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

在儒家看来,美育的目的在于让人精神上获得解放,进入一种顺应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和庄子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子看到了文明对人的负面影响,反对文化对人的熏陶和造就动机可以理解方式却不能为人们所接受。庄子在其愤世、厌世的背后,追求冲决罗网,进入五所带的逍遥境地。与儒家孔子的人不同的是,孔子讲究美,善协调,在社会背景中提升人格,而庄子则追求个体与宇宙大化的贯通合一,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境界和对现实的人生的解放与超越。

作为中国画佛教的禅宗,既吸取了印度佛教的精髓,又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对后市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对审美感化的看法,既有宗教的痕迹,又反映了世俗的心灵净化和超越的特征。与佛教其他学派相比,禅宗乃注重于自身的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禅宗认为要获得解放,只能从自己的内心着手反对求生西方寻求救世主。从美育的角度说便是自己感化自己。在具体方式上,禅宗虽有顿悟,剑无之别,但客观上他们却都是注重健修动物。

课件中国的儒道禅在美育思想上都不约而同的接受了化育的方式。

三、能动性

美育能让人从中获得充分的自由,这不仅表现在主体对于美育的陶冶是心甘情愿的,而且表现在主体接受美育是能够表现出主体能动的创造性。

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仅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同时也在这种感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主体在美育中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具有自觉的追求。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追求,对审美教育的要求是以积极能动的态度出现的。

美誉的途径是主体,成就自我的必然途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