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游记文学创作品评鉴赏

寻宋丨西子画眉明月湾

2021-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云起龙飞

明月湾,有一个诗一般的名字,是一处画一样的村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她源于绝代佳人西子的传说。她披着神秘的面纱,酷似一位隐士,深藏在湖山深处,一隐就是千百年岁月。

当我仲秋之时深入苏州西山岛最南端的明月湾,尘封的面纱也被轻轻揭开。

明月湾古村面朝太湖,背依青山,形似一弯明月。相传春秋时期,岛上居民多数是沦为奴隶的越国俘虏,吴人只占少数,他们除了靠生产养活自己和家人外,还要为吴王与西施来此游憩提供饮食和服务。据《苏州府志》载;“明月湾,吴王玩月于此”。后来,那批越人就留在此地安家落户、繁衍后代,逐渐形成村落,到了唐宋时期,明月湾基本形成了如今的山村格局。

明月湾处于西山岛南端太湖边,被碧波所环绕,藏在云水林泉的深处。开通公路之前,除了太湖水路之外,只有一条山林小径与外界沟通,穿越山林,翻过山岗,方始豁然开朗进入古村,此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无异。

如今随着太湖大桥的开通,车子可以直接开到村口。车泊在村口的停车场,只见古村傍山临湖,果树掩映,绿水盈盈,深宅幽幽,一丝旷远宁静的韵味扑面而至。

村口,一棵1200岁的古香樟是古村的地标之一,如伞似盖的古樟略朝东倾斜,似乎向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游客招手作揖。

这棵老樟树植于唐代,枝繁叶茂,几人抱粗的树干,它见证了古村的千年沧桑。伴着悠悠轻风拂动枝叶的声响,似在向游人诉说着千年古村的变迁、英雄美女的爱情、文人雅士的风采……

古香樟边有一年轻的画家在专心作画,这古樟树、树边的河、粉墙黛瓦的房子,都活生生地出现在画家的画中,明月湾的风景可以入画亦能成诗。

过古樟树,沿着小溪行走不足百米,跨过一座石板小桥,是古村的明月桥。桥身平直轻巧,为清代花岗石建筑,仍是过河的主要通道。据说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曾在桥上共赏明月,由此得名明月桥。

相比江南其他水乡古村,明月湾古村多了一份遗世独立的静谧之感。虽说从前西山出过不少成功的商人,也有过云走四方的贩运船队。只是现在的明月湾古村,再也见不到昔日的辉煌了。

沿着花岗岩铺就的青石板路行进,两边的建筑斑斑驳驳,墙上灰黑水痕斑驳,昭示着时光的久远。房前屋后,芳草遍地,果树成荫。

明月湾的古建筑,大多重建于明清鼎盛时间,近年来多有更新。原建筑以二层为多,普遍是二到三进,外貌古朴简洁,内部精细文雅。大多只在梁架、门楼等关键处略加雕琢,作传神点睛之笔。充分显示出明月湾人崇尚简朴,又不失风雅的文化风尚。但宅内的砖雕、木雕、石雕精致典雅,古人独特的匠心和严谨的作派斑斑可见,体现出江南地区的建筑水准。

南宋靖康年间,金兵侵宋,为了躲避战火,达官贵胄携老带幼一路南下,漂到这茫茫太湖上,他们找到了这方深藏太湖中“峰峦耸翠、溪流环碧,人烟鸡犬花林中”的世外桃源。于是,筑舍定居,开垦良田,遍载茶叶、枇杷、杨梅、橘子、板栗,营造着一方世外天地。并与当地土著融洽共处,繁衍子嗣,耕读传家,亦或为商为贾,过上了普通人平凡幸福、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的后裔在村里形成了吴、邓、秦、黄四大家族,陆续兴建了一批大宅院和宗族祠堂。这些宅第和祠堂,有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有的还有华丽的苏式彩绘。央视的记录片《记住乡愁》,也曾在明月湾古村取景拍摄。

礼和堂是吴家老宅,传承着简朴礼让的家风。二层建筑虽算不上气派,但东西两路布局井井有条,画格门窗、鱼鳞瓦,古朴典雅,不大的天井叠起几块太湖石,藤蔓生长其间,简约朴素。门楼上的砖雕十分精美,中间镌刻“芝兰挺秀”字样,与四周雕刻的梅兰图案相衬。尤其是最上方中间的兰花,脱俗婉丽,似有幽香之气,清远而悠长。

吴玠、吴璘兄弟俩是南宋抗金名将,所率部队骁勇善战,大败金兀术,人称“吴家军”。吴挺是吴璘的儿子,于南宋嘉泰年间迁移而来,距今已有800多年。吴挺是一介书生,或许他的后人和他一样,爱兰的清香宜人、不媚世俗。

裕耕堂今为明月湾邓家住宅。建于清嘉庆年四年(1799年),原为吴家瞻瑞堂一部分,民国年间由邓家买下,并改今名。裕耕堂精致的砖雕门楼,栩栩如生的圆雕人物故事并穿插灵芝、仙桃等吉祥装饰,颇显富贵气派。

黄氏宗祠的先祖为南宋明经博士黄明善,它是西山岛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善、规模最大的祠堂,亦是乡村祠堂建筑代表杰作,砖木结构四合院落的砖雕、木雕、石雕讲究,苏式彩绘非常华丽。

邓氏宗祠临河而居,明显要气派得多,不但占地面积大,门厅、享堂、寝堂也宽敞高大。南宋邓肃是迁至此处的始祖,邓氏宗祠由其后裔邓迁所建,现改为暴式昭纪念馆。门前一块花岗巨石上刻有“世上穷官谁与比,罢官不见炊烟起”字样,记叙了一代廉吏暴式昭的佳话。

明月湾村,是一个让人产生时光倒流感觉的角落。虽然已有很大一部分的老房子因为经济开发而被拆掉了,但春秋吴王西施望月台、画眉泉及古樟、古码头、古寺、古桥等精彩的东西被保存了下来,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和发现。

村子里少有像我这样寻宋的游人,为了心中的念想,踯躅徘徊于石板路。我抚摸着灰黑的砖墙,恍惚间,昔日文人墨客一个个神采奕奕,衣袂飘飘而来。白居易来了,皮日休来了,陆龟蒙、刘长卿、贾岛、黄庭坚、沈德潜都来了。惠风和畅里,他们驻足于眼前的石板,徜徉在娴静淳朴、曲径通幽的村墟篱落,文翰酬酢,烹文煮字。置身于诗人强烈的气场,我做着深呼吸,分明感到古代诗人的气息逼仄而来。

一代代文人,他们惊艳于明月湾遗世独立的美,于是,不吝文墨吟诗作赋。白居易在《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写道: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龙头画舸衔明月,鹊脚红旗蘸碧流。为报茶山崔太守,与君各是一家游。皮日休有诗赞:“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明清时期,明月湾更是被文人学者视作“桃花源”。明代学者张怡在《登洞庭西山缥缈峰放歌》中写道:世人不信桃花源,谁知此是真桃源。清代诗人沈德潜称之谓“人烟鸡犬在花林中”。

过去,西山岛的人们主要从事渔业和种植业,青年男子下太湖捕鱼,妇幼则在岛上种植茶叶、果树。西山岛的乌紫杨梅、大佛手白果、九家种板栗、青种枇杷、水晶石榴以及银鱼、白鱼、白虾等“太湖三白”远近闻名,洞庭碧螺春,更是上等的好茶。如今随着这几年经济的发展,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村里留下的多为老年和幼童。

漫步在古村里,除了感受到古村的历史厚实,还能体会到一份独特的宁静。大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孤独感。

走出青石板路,行至村西侧,村口与太湖之间,是一开阔的树林,原先林深树密,古木参天,把古村遮掩得严严密密。有诗云:“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不到村口不见村,到了村口不见门。”恰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漫步转悠,来到明月湾的古码头。古码头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这里曾是古村和外界唯一的通道,也算是明月湾的标志了,电视剧《都挺好》就是在这里取景的。

花岗岩铺就的古码头伸向太湖,石阶起着青苔,数说着古村里的前世后生,依稀可见当年舟楫往来盛况。岸边的苇草,参差不齐,它们探出水面,努力地朝着同一个方向摆动。

站在古码头上,纵目眺望太湖,烟波浩渺,点点帆影映入眼帘。凝望浩淼的湖水,穿梭在时光隧道,任思绪在烟云里驰骋。南宋时,金兵南侵,那些避战乱的达官贵胄,挈妇将雏,一叶舟帆,风尘仆仆由明月湾码头泊舟登岸。多少年之后,古码头开始了忙碌的迎来送往,古村的后代,为出门经商,和自己的家人在这里道别。他们的家眷、老人孩子站在码头远望,在夕阳里期盼着亲人的归来。

所谓“山中岁月容易过,世上繁华已千年”,明月湾,宛若一位世外高人,一隐千年。徜徉古村,屋舍俨然,高低错落,房前屋后,良田美池,鸡犬相闻,花果飘香,山坡上,则是成片的碧螺茶树,翠滴诱人,我突然想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这是一个不见桃花的世外桃源。

如今的西山,长虹卧波的太湖大桥把西山与苏州城连为一体,明月湾也不再是藏在深闺的秘境,它独居于太湖边,依旧被青山绿树环抱,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古建筑民居,依旧有一份独立于世的宁静。说它是“世外桃源”,却没有桃花的灿烂;说它是人间仙境,却拥有着千年未褪的乡土气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