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育人

刘邦在同一年发起的三起情报战和信息战,主宰了项羽的选择

2019-05-12  本文已影响135人  遇见泡泡

刘邦在同一年发起的三起情报战和信息战,主宰了项羽的选择

说起刘邦和项羽的四年楚汉之争,相信很多人都会非常感兴趣。毕竟我国的象棋里的楚河汉界就是与刘邦和项羽有关。其实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建立大汗王朝,他的三起情报战和信息战发挥了只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的还主宰了项羽的选择,这三起情报战和信息战都发生在公元前204年。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第一起情报战,应该是偶然事件。是在安邑战争之初发生的,在刘邦命说客郦食其,去西魏国游说魏王豹,就是想让魏国站到自己的阵营中来。

虽然魏王豹明确拒绝了郦食其,但他却毫无防范意识,让郦食其搜集了魏国军队的详细情报,满载而归。之后刘邦和韩信针对魏国军队的布置,制定了具明确针对性的打击方案,结果一战而灭魏。

在顺利地灭掉魏国之后,刘邦一下子就意识到了情报的重要性。也就是在这件事情之后,他启动了埋伏在项羽身边的棋子,开启了情报战。这就是项伯为刘邦送来了关于九江王英布和项羽之间关系不睦的资料,也就是这个情报让刘邦产生了希望,并决定实行曝光计划,让自以为很聪明的英布无路可走,只能死心塌地地与项羽为敌。这也是刘邦的第二次信息战了。

所以在汉使随何一行抵达九江并受到接待时,这个计划就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一。当英布接见汉使随何时,计划就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二。计划的最后一步,虽然在流程上只占三分之一,但在总体计划中,却占到决定性的分量。这一步就是等到楚使来到之后,随何硬冲进去摊牌,把英布脚踏两只船的事件公布于众,让英布无路可走。

最终一切都按照计划在进行,英布与项羽决裂,跳到了刘邦的阵营。但这起成功战例,一定是激发了刘邦和张良等人的灵感,对这起案子进行了详细分析。

分析对于英布的曝光战役,起到决定性的变量到底是什么?因为如果你找对了这个关键性变量,那么你就掌握了信息战的基本法则,从而可以灵活机变地运用这一战术。其实从情报战演变到信息战,关键性的变量只有一个:信息的传递!

汉军之所以能够获得安邑大胜,就是因为首先掌握了对方的军事情报,掌握了准确的信息。第一个规则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就新鲜出炉了。接下来,刘邦和张良启动了针对英布的曝光计划,计划的顺利成功,也让他们总结出第二个规则,控制信息,就可以控制对方的生死

在对英布的曝光计划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刘邦这边对信息拥有绝对控制权。他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项羽的信息,同时又能够把自己所希望的信息,传递到项羽的耳边,促使项羽按照自己所期望的那样行动。

在这整个事件过程中,项羽宛如一具没生命的木偶,完全由刘邦玩弄。刘邦要想知道项羽的情况,只需要通过项伯就可以准确的获知。而刘邦希望项羽听到些什么,也可以很顺利的把这些信息传递过去,从而主宰项羽的选择。

刘邦和张良,通过摆布英布,也发现了第三条规则。那就是信息通过渠道传递,渠道不能控制,但信息可以控制。也就是说项羽的使者,忠实地向项羽反映了他所见到的情况——但这个情况却是假的,这就导致了项羽判断失误。

在刘邦发现第三条规则之后,他就发现可以随意操纵项羽那边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他不顾荥阳城被楚军团团围困,自己已是命在旦夕的危情,仍然发起了打击亚父范增的第三次信息战。

在针对亚父范增的打击中,刘邦已经牢牢控制住了两条信息渠道,一条是潜伏在项羽身边最深的项伯,另一条是美男子陈平所操纵的间谍网。这两条信息链,一在朝一在野,一条是项羽身边,一条是民间舆论,已经形成了对范增极端不利的环境。结果是范增离开了项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刘邦是善用信息的高手,他善于总结规则,然后运用到实际作战中,利用项羽的信息通道,先行制造虚假信息,通过这条通道传递过去,从而主宰项羽的选择。并且刘邦还是在荥阳城被楚军团团围困,面临着城池随时被打破,城中人死多活少的情形下研究的信息战。这也说明刘邦真的是死到临头了,还还天天琢磨着坑人害人。对此,小伙伴们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