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光

暮春的微风轻拂,正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纷纷飘落的絮状物尽情飞舞。
阳光温暖,午后两点刻意转道唐山来参观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第一次在电影和纪录片以外的形式参观这个号称世界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
一入门就是一种肃穆和宁静。

站在广场东朝西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颇为震撼的一联排的纪念墙。黑色的幕墙在太阳下显得稳重肃穆。396米长的玻璃纪念墙,上面整整齐齐排满了烫金的文字,整个罹难者纪念墙由5组13面墙体组成,镌刻着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同胞的姓名。
细读介绍才知道,纪念墙每面高7.28米,代表7月28日,墙体距水面19.76米,代表1976年,预示着逝者与生者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人永远铭记1976年7月28日这个令唐山人悲恸的日子。
时光倒流,记忆定格在不幸的回忆里,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震级七点八级,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虚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决烟这是我们对那段记忆最沉痛的文字描述。影片《唐山大地震》里的悲壮与惨烈是否还记得。
从广场东面一直走来,右侧是纪念墙、左侧则是一个纪念水池,沿着纪念墙体,一路24万群众的姓名在眼前呈现,一个名字就是一个生命,时不时会在墙根的位置会发现一两朵鲜黄的菊花,或一束花,甚或是一个花圈,在C2的位置一个名字下面有两朵鹅黄的菊花,用胶带粘在墙上,我在想也许是逝者的亲人,刚刚缅怀之后离开,鲜艳的花寄托无尽的哀思。
再往前,广场尽头的位置,一些声音吸引了我们这些参观者,这里都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没有声音,静默着。他们的声音在这里显得有些突兀,可能是一家人,但老者又居多,五六个老翁老妪,在一面墙体下仰望,墙根里放着一花圈,就在走到他们身边时他们要准备离开了,人群散了,可一位拄着拐杖、花白头发的老奶奶却没转身,一直站着仰视,手里拄着拐,像棵树,立着,我心里想,她是震后的受难者?也许四十年前那夜一直在老人心里久久不能挥去。

广场尽头你能目测当年厂房地震带来的毁坏力,断壁残垣支楞在阳光下,残破,右拐,下了楼梯走一百米,也就是在纪念墙的北侧正后方,是一片占地14万平方米的纪念林。栽植各类苗木3万余株,这个季节来这,树林阴翳,院子里好几棵大的泡桐树,树梢茂盛,枝上开满了紫粉色小花,树根部位同时也落满了花,来自于尘土回于尘土。从纪念墙走出,沿着纪念林的小路返回,林区的鸟儿叽叽喳喳,午后阳光暖暖得照在这个冰冷的地方,这些鲜活翠绿的树,是生命活着的一种纪念。

风吹在脸上,鸟儿叫着,多鲜活的的生命啊。我在想,人,有没有欲望,有没有沮丧,要是在这儿停留一个下午,或许会释然,二十四万个生命个体到最后只不过就是一颗烫金的字,敲醒的是谁?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谁都不能预测谁的将来,活着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