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训练精英群读书想法

看看你的孩子属于哪一类?——读《共情》(1)

2019-01-03  本文已影响112人  古月如歌519
看看你的孩子属于哪一类?——读《共情》(1)

有人说过,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个“3+1”模式:即三个原则"乖、听话、懂事"以及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为榜样。

这虽然是玩笑但却击中了大部分人的童年。然而,在我们身边,从小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孩子,往往更值得人们关注和给予关爱。

与众不同的孩子的表症

01  ADHD(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这个专业病症俗称为多动症。试想一下,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总是不能安分的熊孩子?他们大多都是出于这种病症。

多动症儿童心理行为特点

通过上面这张图呈现出的就是他们的一些基本行为特征。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影响儿童的阅读、书写和语言能力。

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玛利亚 蒙台梭利曾在她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提及,儿童1到4岁是语言、秩序的敏感期, 这个阶段他们会对大人说话的嘴型进行观察,认真模仿,反复要成人去讲故事,这些都是在训练语言能力。

然而,如若一个孩子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症,那么他在敏感期阶段就会很难形成语言习惯,阻碍后期的语言发展和读写能力,不容忽视。

书中,作者也给出了相应的方法:

明确指令引导孩子

很多成人在面对孩子缓慢、不安分等状态时,总是会严厉斥责;但是你要知道,多动症孩子由于平时的多动行为,经常被贴上"熊孩子""没家教"等标签,内心本就敏感,如若我们用斥责、呵斥的方式与之沟通,事情只会越来越糟。

正确的方法是用简单、明确的指令直接告诉他怎么做就好。书中也给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停(停止其他活动,安静下来);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把这样一个连贯动作完整定型,能够大大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02 敏感的孩子

敏感孩子的行为特征,通常是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决定某件事情上犹豫不决、选择焦虑,但是在外人看来,属于行动迟缓和慢半拍。

书中,作者给出了两个非常中肯的建议:

接纳

接纳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在中国式爹妈眼中,自己的孩子即便不能成为人中之龙凤,最起码也不能为外人去诟病。于是,很多家长即便发现了子女的敏感程度超出常人这一异常,也不愿意去接受和面对,更不愿承认。

所以选择接纳吧,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和世界。如同武志红老师说的:置之不理的那一部分,绝对不会因此消失,它只是被你压抑进入潜意识而已。

学会接纳之后,我们会把注意力转移到问题本身,深深地懂得,努力改变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

让孩子自己决策

读到这部分时候,不禁让我联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次经历:

记得那时小学二年级学校组织春游。春游前一天晚上,我和妈妈来到商场的地下超市购买零食为第二天的郊游做准备。我挑选了一个易拉罐饮料准备放入购物筐,此时妈妈呵斥道:

“你买这个干什么?你这个孩子像个傻瓜一样!”

一边说还一边用食指戳着我的脑袋,引得所有旁人都在围观。最不凑巧的是,旁边那个货架边,就站着我的邻居兼同班同学。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所有人在操场集合,昨天亲眼目睹我被妈妈训斥的那个男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嘲讽我:

“昨天,我看见你妈妈在超市打你啦!哈哈哈!”引得周遭所有人都发出了莫名的嗤笑。当时的我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虽然这件事,早已经时隔多年,或许在妈妈的脑海中早已淡忘,但是作为童年的一个创伤我内心深处自始至终都还记得。对于儿时的我来讲,或许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不让我抉择自己想要的零食且予以干扰,但是她的这一行为真的在之后的若干年里,让我陷入了长久的自卑和决策焦虑。

所以,当孩子能够做出选择的时候,别打断他、别干扰他,让他自己决策,别因为你的干扰而导致孩子固步自封甚至自我怀疑,孩子的独立于自信,才是我们育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看看你的孩子属于哪一类?——读《共情》(1)

03 孩子厌学怎么办?

作者告诉我们,很多孩子的厌学症是从家长的强制纠正中衍生出来的。具体的表现包括抽动、眼角抽动、肌肉抽动等。而这些,往往都是压力过大的表现。

孩子的学业压力,通常都来源于父母对子女的过高期待。在中国,很多家长孩子还未出生就急着预定早教,孩子刚上幼儿园就急着报名特长班、夏令营,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这一原罪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父母幸福观、价值观扭曲的结果。

泰勒本 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列举了幸福的4象限,指出大多数人都处于“忙碌奔波型”,即用眼下的奔波忙碌来换取未来的幸福。在中国,很多家长便把这一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让他们从幼年便背负上了这种奔波。

然而,真正的幸福状态是眼下快乐、未来更幸福。所以,我们作为家长,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幸福观,明白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最终以此来引导子女。

对于厌学症的子女,我们应当如何与之沟通呢?

理解、体察孩子

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不妨采用这样的开头:“你现在肯定心里很烦,是因为……”。用这样的话语来替代“你这孩子怎么……”“你怎么就……”等质问、斥责性的语言,你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你的同理心与共情力。有了情感上的互通,孩子才会卸下心头对你的防备,真正地把你当作朋友对你吐露心声。

无戒第四期90天训练营 46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