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恩行旅74
第七十四课:除了上主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的旨意存在
(1:1)今天的观念可以视为所有练习的最终核心观念。
耶稣这句话重述了我们唯一的责任,即是亲自领受救赎。自从小我把那小小疯狂一念当真,就认定天人分裂已成为既定的事实,这无异于宣称:「圣子已经在造物主的旨意之外打造出另一种意愿,而圣子的『旨意』即是为自己打造一个独自自主的个体。」小我的整套的思想体系就是由这个前提而推演出来的,整个物质世界也于焉诞生。如此一来,小我本身成了「上主旨意之外确实有一旨意存在」的有力声明,它和救赎原则「除了上主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的旨意存在」壁垒分明。要知道,任何念头若在上主旨意之外,必属虚妄,故也完全没有存在的余地。《教师指南》在解释分裂时,言简意赅地陈述了同一理念:
在时间领域内,那是发生于很久以前的事。在实相里,它从未发生过。(M-2.2:7-8)
总之,耶稣强调的是:「除了上主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的旨意存在。」这是本课和前后几课练习的核心观念,也是「所有练习的最终核心观念」。说到究竟,整部课程的宗旨所在,无非是教导我们如何亲自接受救赎,否定小我思想体系的虚妄;因为它完全出自疯狂一念,而「上主之子竟然忘了对它一笑置之」(T-27.VIII.6:2),才将它弄假成真的。从此,个体生命开始相信在上主旨意之外还可能拥有自己的旨意。
(1:2-3)上主的旨意是唯一的旨意。你只要明白这一点,就不难认出你的意愿其实就是祂的旨意。
「这一点」,正是小我最不想让我们知道的真相。因为我们若与上主拥有同一旨意,表示分裂不可能存在,这等于是换个角度重申了救赎原则,也因而化解了小我。更严重的是,上主之外若无他物,表示我们既无选择的余地,更无抉择者可言了。然而, 圣灵始终将这个救赎之念护守于我们心中,故小我深恐我们有朝一日选择认同救赎,它于是不得不想出一套「去心」(mindlessness)的计谋;也因之,形相世界就这么冒出来了。小我这种深不可测的恐惧,下面这一段《正文》短短几句就完全表露无遗:
你害怕知道上主的旨意,因为你认定那绝不可能也是你的意愿。这个信念成了你所有疾病与恐惧的温床。(T-11.I.10:3-4)
(1:4)你以为两者无法并存的信念便破除了。
小我的思想体系虽然在《正文》描述得更为详尽,但《练习手册》这几课也颇能为我们勾勒出小我的整个蓝图,因此我才不厌其烦逐字逐句加以解释。在上主旨意之外,如果我们还保有自己的旨意,在小我眼中,我们的旨意无疑就成了自己打败那个头号大敌的战果,表示我们一定打赢了这场大战才可能享有这个美妙的「个体生命」。但在同时,小我却又把这场胜利视为滔天大罪,令我们感到罪孽深重,于是不得不投射出去——我们的神明就是按照这个自我形象打造出来的。就这样,上主成了被罪冒犯的神明,开始大发义怒,伺机报复,我们理所当然应该恐惧神的反击。大家应该还记得前文讨论过的第二及第三条无明法则(T-23.II.5-8),特别着墨于这位愤怒的报复之神。说到底,世间的每一个人,不论有无宗教信仰,心中都怀着这样一个神明形象。这个形象与《圣经》的描绘完全不谋而合,特别是《旧约》那位神,祂确实把罪当作一回事,不断伺机报复。
自从我们把罪投射出去以后,心灵好似成了永恒的战场。那才是人类内心冲突的本质。这场冲突起源于天人交战,因为我们相信自己冒犯了上主,罪孽深重,理应受到报应。毋庸赘言,那样的神明绝不可能是真的上主,但在「我们一个个都是独立的生命」这个信念打造出来的疯狂梦境里,冲突显得真实无比,令我们不得不压抑这个可怕的念头,再借着投射的威力,终而打造出一个遍地烽火的世界。我们就是这样把内在冲突推到外界的,难怪我们会认定世上每个人、每一物都在跟自己交锋,这不过反映出那原始冲突的一丝阴影而已。不论这阴影化身为生死大敌(即特殊的恨),或暧昧不明的对象(即特殊的爱),冲突一直都在。这场战役不只是跟某人开战,更是跟生命本身缠斗,接下来,死亡就成了它的高峰。正如佛洛依德所说的,我们从诞生那一刻就在准备死亡。可以这么说,终归一死之念乃是世上所有人心中最根本的冲突,而它不过反映出人类与上主原始冲突之冰山一角而已。推到究竟,这一切全都来自「我们在上主旨意之外,还有自己的旨意」这个疯狂信念,认定我们必已毁灭了上主,才可能赢得自己的意志;如今,祂东山再起,要置我们于死地,夺回我们自以为从祂那儿盗取的生命。
(1:5-6)你以为自己被矛盾的目标搞得左右为难的怪异观念,也会被平安取代。代表着上主旨意的你,除了祂的目标以外,此生已无其他目标。
现在,各位不妨回想一下耶稣在第二十四与二十五课所阐释「我认不出什么是对自己最有益的事」之深意,在练习中,他要我们找出一个问题,想一想最佳的解决方案。耶稣提醒我们,只要诚实地操练,不难发现自己的目标一直在相互矛盾,却始终难以取决哪一个对自己最好。前一刻认为这个方案最好,下一刻又觉得另一个更好,逼得自己永远在游移不定的目标之间挑来挑去。耶稣以此为例,让我们深刻体会自己其实什么也不懂,更搞不清楚什么是对自己最有益的事。
无可讳言,我们在现实生活不时面临种种难以取舍的矛盾,这不过反映出心灵在上主与自己之间举棋不定的原始冲突罢了。其实,那个冲突始终存在我们的心内。小我投射出来的上主纯属虚构,也不在外面,充其量,只能说是分裂心灵的一个碎片。换言之,小我所感到的冲突不外乎「非此即彼」或「若不痛下杀手就得坐以待毙」这类矛盾心态之外显;所有我们认为迫害自己的那些人物也一样只是梦中的角色,根本是妄念体系编出的幻影。然而,只要能片刻放弃小我的思想体系(跳出冲突、罪及个体性),重回圣灵的怀抱,表示我们已经接受了救赎。那时,我们的生命只有一个目标,而且已经接受它了,就是忆起自己的真相而回归天乡。
(2:1)今天的观念本身蕴藏着很深的平安,今天的练习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这个平安。
老实说,唯有这一观念方能带给我们平安。它可能以种种不同的形式呈现,但终究而言,它的真义即在:唯有接受「我们不曾与上主分裂,故也不可能与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分裂」这一观念,此生才可能真正心安。
(2:2-4)这观念本身彻底真实不虚。因此,幻觉无法从中滋生。幻觉一除,冲突便无法立足了。
这里所谓的「幻觉」,指的是小我要我们相信的那一切。为此,我们一旦掉入小我的基本前提(即除了上主旨意之外,还有其他的旨意存在),还把它这个小小疯狂一念看得极其严重,其余的幻觉便顺理成章地簇拥而出了。比如说,我罪孽深重、害怕惩罚、不配真爱,甚至于「我若留在心灵层次,下场堪忧」这类的幻觉。为了保护这个刚刚到手的自手,我不能不将自己与心目中那位上主的矛盾投射出去。这个问题层出不穷的世界就是如此这般打造出来的,从此,所有的问题好似都发生在自心之外了。
话说回来,这一切全都是幻相,而幻相的元凶不外乎「我不接受救赎原则,或是我不相信上主旨意之外没有其他的旨意存在,更不相信分裂不曾发生过」。对此,我们若能好好正视这些幻觉而且甘心放下它们,冲突便无由滋生了。也就是说,「自己不愿面对的罪孽深重之我」以及「我把自己罪孽深重的那一部分投射而成的上主形象」两者之间的矛盾便消失了。只要我们能够不再听信小我那一套罪咎思维,所有冲突幻相自然隐退,人间一切苦难也就到此告终了。
(2:5-3:1)今天让我们试着认清这一点,并感受一下这种认知所带给你的平安。开始作「长式」练习时,慢慢地复诵几遍这观念,下定决心去了解它的深意,并且谨记于心:
我先前多次提醒,切莫将《练习手册》的练习语当成肯定语来操练,这正是新时代思潮最常见的手法,企图用正面思维来喝止小我的负面思维。不证自明,这种手法成效很差,最多只能把负面的念头压到潜意识里,不幸的是,凡是压抑下去的念头必会另觅出路的,结果不是用判断攻击他人,就是用疾病伤害自己。
耶稣在此绝非鼓励我们把真理带入幻境,更不是要我们把这些练习语所代表的真理带入自己深信不疑的幻境;反之,他要我们把小我的虚幻念头带到这一真理前。打个比方,每当烦恼怨尤生起之际,我们需要将这些情绪,连同自己认定的起因,一并带到「这一切全是自己编造的」这一真理前;而我们之所以能确知一切全是自己捏造的,只因「除了上主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的旨意存在」。
再说一次,不要用这些练习语来喝止自己的小我,而应把小我充满罪咎及判断的嘈杂喧嚣带到本课的温柔正念之中。这种操练方式并不限于这几课的练习,而要广泛运用在所有的练习。唯有如此,我们才敢说:
(3:2-3)除了上主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的旨意存在。我不可能陷于矛盾的。
说更明白一点,每当你在这一天中发现自己心烦意乱时,请诚实审视小我,便会明白,你先认定自己是由于和某人某事起了冲突才开始烦恼,因此他们成为你心目中的痛苦之「因」,问题之「源」,这时,只要想起这句「除了上主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的旨意存在。我不可能陷于矛盾的」,你才可能真正明白,眼前的冲突全都源自于「你与上主有了矛盾」这个原始一念。不论你是因某人而苦,或因疾病而苦,或因外境种种的限制而失去平安,终极说来,都是因为你相信自己已经与造物主分裂的缘故。综结而言,所有的冲突都影射了二元对立之境,反映出小我分裂幻境的本质;相反的,上主旨意所呈现的却是我们圣子的一体生命之真相,那是远远超乎二元的境界的。
可以说,本课继续加强对我们的训练,让我们试着随时随地(不限于本课)都能看穿所有隐藏在烦恼、愤怒、沮丧、焦虑与恐惧背后的小我思想体系,也就是在耶稣陪伴下正视小我。能够如实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已经达到本课的要求了。耶稣在《正文》开始不久便明白指出,他就是救赎(T-1.III.4:1),在梦境中,他代表的就是「除了上主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的旨意存在」那个境界,他的慈爱永远临在我们心中,这份爱本身证明了圣爱与我们之间没有任何隔阂。不仅如此,下文还告诉我们,没有一物可能在圣爱与我们之间从中作梗:
(3:4-9)再花几分钟的时间,增添几个相关的念头,例如:
我活在平安中。
没有任何事情骚扰得了我。我的意愿就是上主的旨意。
我的意愿与上主的旨意是同一个。
上主愿祂的圣子活得心安理得。
耶稣继续指导我们具体的操练方式:
(3:10-13)你尚在入门的阶段,心中若出现任何矛盾的念头,务必即刻处理。马上对自己说:
除了上主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的旨意存在。这些矛盾的念头毫无意义。
再说一次,耶稣绝对无意要我们遏止痛苦,或否认自己与某人某事的冲突,他只希望我们把痛苦带到他这儿来。印度大师克里希那穆提在世时也十分强调「与痛苦同在」,但这与自虐完全是两回事,真正用意是拜托他的学生别再遮掩痛苦,而应穿越过去,才会经验到痛苦背后的爱。回到本课程的教诲,便是将痛苦带到耶稣那儿,他必会带领我们一起穿越的,平安就在小我的冲突迷阵之后等待着我们。
(4:1)如果有个冲突显得特别棘手,不妨个别处理一下。
耶稣在前后的几课一再要求我们留意自己的心态,细察自己的矛盾想法。如此,我们才有机会直捣那些烦恼背后的分裂之念,那才是具体冲突真正的罪魁祸首。一碰到「特别棘手」的冲突之境,耶稣不仅没叫我们回避,反而要我们格外注意,而且要「个别处理一下」,也就是交托给他,我们才知道如何面对内心的罪咎,而后将之释放。
(4:2-5)先简短但非常具体地想一想此事,而且指称出事件所牵涉的任务,然后告诉自己:
除了上主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的旨意存在。我与祂共享这一旨意。
我与_____之间的冲突不可能是真实的。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切身感受到你我之间的冲突其实虚幻无比,我就必须先接受一个事实:是我自己把这些冲突弄假成真的,而且还非常当真。这才是冲突的真正起源。然而,我们必须勇于正视现实生活的冲突,才有机会回溯到冲突的源头。没有错,学习如何去看,这一过程正是《奇迹课程》的精华所在。它一再提醒我们,若要看出一个名堂,总得找对地方,然后把焦点放在抉择者那一部分心灵,因为一切问题就是由那儿衍生的。这个重要至极的观点,耶稣在《正文》第五章的结尾下了最好的注脚:
化解的过程虽不是出自于你,却是上主在你内进行的大事。你的责任只是将自己的想法带回到当初犯错的那一点上,安心地将它托付给救赎。(T-5.VII.6:4-5)
耶稣在另一处讨论冲突时曾说,解决之道在于圣灵的慧见;而无疑的,《奇迹课程》的宗旨就是将此一慧见带给所有的人:
圣灵无需攻击就能化解幻相,因为祂对幻相一向视若无睹。因此幻相对祂根本就不存在。祂解决这些幻相的表面冲突之法,就是把它们当作毫无意义之事。我先前说过,圣灵能看清冲突下面的底细,那是完全不可理喻的。圣灵并不要你去了解冲突,反之,祂要教你看出,冲突既然毫无意义,故没有什么好了解的。(T-7.VI.6:1-5)
正因如此,耶稣才殷切叮嘱我们,务必诚实地正视冲突,我们才有机会跨越过去,看清它背后的真相。
本课练习的第一部分到此结束,下面开始第二部分:
(5:1)当你这般清理自己的心念之后,闭起眼睛,试着感受一下你的实相所赋予你的平安。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先意识到这些障蔽眼目的念头,也就是耶稣先前带领我们穿越的乌云(第七十课),因为上主的平安就栖息于防卫机制的重重云层背后。也因此,耶稣反复叮咛我们,若不化解冲突,平安不可能重临心中;唯有穿越黑暗,光明才可能重返;同理,唯有正视心中的恨,我们才可能再度忆起爱。
(5:2-4)深入其中,让整个人沉浸于内。你可能会把这种尝试误认为一种退缩,但你不难测出两者的不同。若进行得顺利,你会感到很深的喜悦,更加清醒明觉,绝非那种死气沉沉的平安。
许多人一开始冥想或操练每日课文,总会感到昏昏欲睡。这一段就是针对这个现象而说的。耶稣要我们明白,昏睡其实是一种防卫机制,为的是保住我们的恐惧。确实如此,我们并不是因为过于疲劳或练习不力才昏沉的,而是因为我们害怕平安之故。反之,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冲突念头时,通常是不会睡着的。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为什么冲突之念生起时,我们往往清醒无比,知道杂念逐渐平息,慢慢接近上主之平安时,我们才会开始昏昏欲睡。请看看,答案昭然若揭——平安威胁到小我了。因为平安等于宣告「除了上主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的旨意存在」,也等于声明「我们的旨意与上主旨意是同一个。」这个真相表示分裂不曾发生过,而且我们也不曾存在。对小我而言,那太可怕了!自洪荒以来,没有比失去自己的个别身份更可怕的事了!
为此之故,练习时,不论我们累得昏昏沉沉或是恍恍惚惚不知想到哪儿去了,都请记得,切莫批判自己杂念纷飞,也无需因此感到内疚;只需明白自己的分心纯粹是因为害怕本课的目标——平安,如此就够了。
(6)喜悦乃是平安的特质。这一经验会让你意识到自己已经找到了。你若感到自己有逐渐萎缩或逃避的倾向,立刻复诵一下今天的观念,重新开始。配合自己的需要练习,多多益善。纵然你仍未感受到自己所渴望的平安,也设法不让自己退缩回去,你必会从中受益的。
可以说,这一段话为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耶稣如此温柔地点出,我们很可能会对这几课心生抵制。既然连他都料到我们的反弹而不责怪我们,我们大可不必因为忘了练习或练习没多久就陷入昏睡而自责了。
只要我们给自己一个机会,越过这些愤怒,沮丧及冲突之念,当下便会感受到平安与喜悦,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不仅已被宽恕,而且不曾在充满爱与光明的心灵留下任何后遗症。话说回来,我们若想经历这种喜悦,必须先接纳那充满罪咎与失败的自我概念才行。请记得,操练《练习手册》过程中的「失败感」,其实是我们正视小我那些自我概念的最佳时机,如此,我们才能穿越它们,回到隐身其后的自我真相。
(7)今天不妨预先排出时间,定时作「短式」练习:练习时,请向自己说:
除了上主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的旨意存在。我今天要去寻求祂的平安。
然后,试着找出你所渴望之物。每半个小时练习一、两分钟,若环境许可,闭起眼睛作,你就算是善用今天的时间了。
如果心灵的平安真的是此生的目标,我们必会迫不及待地练习这一平安法门的;随时随地忆起当天的练习,便成为我们由衷渴望的具体表征。为此,即使忘了每半小时练习一两分钟,反映出自己那种欲迎还拒的心态,这时只要更加警觉内在的矛盾,再次给予自己机会,宽恕那拒上主于千里之外的「罪」。唯有这样的心态,才是操练《练习手册》的关键。是的,在耶稣的陪伴中,我们会念兹在兹,时时儆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