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看错,你现在获得的知识是四手货
先讲个笑话:
在一次战役的前线,将军去视察士兵们的备战情况,就看到一个士兵,处在紧张的情绪中,就给他一片口香糖。
“好些没有,士兵?”
“好多了,将军。这是无味口香糖吗,一点味道都没有。”
“不是无味,而是我已经嚼过了。”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品尝着别人已经嚼过的口香糖信息,你看的书、微博、空间、朋友圈和社群分享的内容等等,都是被嚼过的口香糖,是二三四手的知识信息,甚至是五手、六手的。
在解释各手知识前,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
在大学里,老师教授的知识是第几手知识?
可以先以自己现在的认知水平判断一下,看完各手知识的解释后,在做最终的回答。
在讲述各手知识中,以我们皆知的“一万小时定律”穿插举例讲述。
第一手知识:知识的源头
知识的源头就是知识生产的地方,一般来说是有人创造的,如爱因斯塔发表相对论和E=MC2的论文,或者其他的学者们,他们通过长时间的专研,提出的新的理论。
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在1973的时候,与合作者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共同发布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论文,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他发现象棋大师的长时记忆中有5-10万个棋局组块,他推测这需要花费十年的时间。
1976年埃里克森基于西蒙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象棋大师的研究,并且和他合作发表论文。
1993年,埃里克森与另外两位同事基于大量的研究,发表一篇论文《刻意练习在获得专业表现中的作用》这是一手知识。《刻意练习在获得专业表现中的作用》这篇论文就是一万小时定律的源头。
第二手知识:忠实转述一手知识
2016年,埃里克森发现自己的刻意练习的理论被人们误解了,就出了《刻意练习》一书。
霍金的《时间简史》、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彼得·考夫曼的《穷查理宝典》。
去年11月学习专家Eduardo Briceño在TED发表了《How to get better at the things you care about》的演讲,也提到了刻意练习这个观点。
这些书籍和演讲是二手知识。
第三手知识: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风靡全球的著名书籍《异类》,即使是没有看过也不然听过,我没有读过此书,但是多次看到过有人推荐读它。本书的作者格拉德威尔,就是读了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的论文,只抓取其中的“一万小时定律”的观点,写成了著名畅销书,但是纵观全书,没有提到埃里克森论文的“刻意练习”这一核心概念。
2016年,埃里克森写《刻意练习》一书主要是来反驳“一万小时定律”的,进一步阐述刻意练习这一理念。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充满激情地表达:“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中强调说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门槛让保证一个人成为大师。很多成功人士的技能不是一万小时形成的,书中没有使用一万小时定律的数据,举了一个例子:在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在18岁之前,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7401小时,而优异的和平均的则分别为5301、3420小时。
刻意练习是和天赋、练习方式高度相关的,低水平的勤奋,多少小时都没戏。
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是三手知识。
第四手知识:为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
基于《异类》一书的风靡全球,一万小时定律一时名声大噪,各个平台的公众号、行业大咖、陪训师、励志作者和各种掌握高端技能的人士,他们基于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开始解读“一万小时定律”,开始给你洗脑了,任何人只要足够地努力就能成为所努力领域的大师,然后推销他们的成长方法论,打入你的心智,一万小时的诀窍、一万小时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感人的故事。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懂这个时间理论,更没有去实践一万小时了,说白了,就是赤裸裸的欺骗你的感情。
以上就是四手知识的演化过程。
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从“刻意练习”的理论提出到“一万小时定律”的“泛滥”,我们在各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成本。
只要你有英语的基础,CET-4,CET-6 的水平,再加上现在先进的翻译工具,你可能不用一个小时就可以把埃里克森的一手知识论文原文看完了。
不会英语的,只要会 ctrl+C 和 ctrl+V ,谷歌翻译(要翻墙)、百度翻译,立马变中文版,十分钟左右就读完了。
但是,读完《刻意练习》和《异类》,要花上4-6个小时,但是它们更易吸收理解,阅读的奖赏更丰富。绝大多数人会被忽悠进了第四手知识,这时增加的个人观点太多了,个人的点评和价值观都已经值进去了,已经大大偏离了源头知识,如果搞不好,你还去实践了,你花的时间将会更多,或者真的就是10000小时了。
这就是人类认知效率水平的差距,所以,我们一定要站在知识源头的角度去思考。“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区分一二三四手知识
一手知识是一些正在被研究、思考和验证的新鲜的思考,可能在这些研究者的脑子里、笔记本上,还未完成后续加工,但是新鲜热辣。另外一些思考被系统化表现出来,就成为了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二手知识是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的资料,比如维基百科、一些讲述底层逻辑的书如《国富论》和《穷查理宝典》;还有一些比较中性的行业调查研究报告;还有系统整理后的学校的教材、各行业的优质教材和认证培训等等。
三手知识是畅销书,这些文字已经被改成公众可以理解、方便传播的文字,但是因为需要被很低的认知资源理解,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作为媒介,同时也会加入一些不精确的概念。
与三手知识对比的二手知识,就显得需要更高的认知水平了,就拿我最近在读的《穷查理宝典》说吧,含金量很高,忠实地转述了查理∙芒格的知识体系,但是理解起来就不容易了,2007年,他在南加州大学的演讲,我花了一节课50分钟的时间,才勉强理解他犀僻的见解。
四手知识是我们常看到的,根据这些畅销书和理论,大部分人写了很多基于个人经验的鸡汤,加入了太多个人故事(我是如何一个小时挣到了200万的?)或者是情绪因素。讲一个观点,但是灌输了无数的浓烈的鸡精。
三四手知识没错,但是你要有追求
这里当然不是要贬低第三、四手知识。因为我们本身也在转述着三四手知识。三四手知识有它的优点,易理解,受众面大,传播效率很高,认知门槛不高,是大众有机会发现源头的重要手段。
重点是作为读者的我们的追求是什么?我们喝到了第三四手知识,是否有向源头走近的追求?还是一直在这里继续舒服的猛灌?
我们都知道,江河的源头一般都是一个泉眼,好比长江的源,它的河道只有一人宽,所以,一个人躺下,长江就绝流,哈哈,但是,它能成为滚滚长江。还有,水是极其清澈的,清到一尘不染,如透明般。
有个传话游戏,接话的第一个人是这场游戏胜出的关键,假如他接话时,走神了,听错或没听清,后面的队友,即使传的再好,也是输家。
这说明源头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每年会花一大笔钱去订购知网等专业期刊的查看下载权,接触最新的研究报告。
如何进入知识的源头呢?
1 能辨别和找到知识源头
前面讲了这么多概念,你应该刻意辨析一二三四手知识。你需要找到更多好的,产出一二手信息的资源。一般来说,下面这些内容是好知识的概率更高:
一手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
名校的教科书、MOOC里推荐的一手材料、维基百科;
讲述底层逻辑、思考质量比较高、略微难懂的书和文章;
各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大牛推荐的书单、豆列。
2 跟随知识源头的人
如果实在来不及看这些内容的,记得跟随站在知识源头的人。因为他们是面对源头的,如果他们还比较会表述,那就真的是幸运了。
3 成为知识的源头
所以,在一个知识暴涨的时代,最关键的是,通过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找到知识的上游,甚至是找到知识的源头,跟那些站在源头的人,结成紧密关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知识的源头之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要站在源头,你就永远是最新的。
PS:
以上为《超级个体》学习笔记,如要获取第一手知识,请到“得到”App 订阅古典老师的专栏。笔记会不定期更新中,敬请期待。同时,可以免费分享给五个朋友学习,如需体验,请到公众号(Cognify)后台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