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自控力school同学会(无输出,白读书)爱读书,成为更好的自己

打卡——从自律到自由的修炼之路

2017-02-26  本文已影响411人  遇见林子

我从2016年9月份开始过打卡生活的,目前总共经历了6轮打卡,每轮打卡周期为21天,我分别在趁早和付费社群进行打卡。每轮打卡我的改变都不一样,每一轮打卡结束都收获了一个好习惯,并且现在已经成为生活日常,不需要依靠打卡也可以自动化完成。我收获的好习惯有:阅读、记录、思考、写作、演讲、规律睡眠、运动。这些习惯都是具有长半衰期的事,规律睡眠和运动可以保证我拥有健康的身体,阅读、记录和思考都为我的写作和演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康德说过:“自由即是自律,自律是最大的自由”。自我管理是为了实现自由意志。自律获得主动权,而不自律似乎眼下轻松愉快,结果必是被他律——自己不强,各种搞不定,还是得被别人管或者依附于别人。

做计划和打卡一开始会让人觉得不自在不舒服,因为违背人类追求自由的天性,但是这些打勾的小动作一定是为了逃离他律的可能性在努力。所以我想表达的是:打卡是从他律到自律再到自由的修炼之路。我的分享会从三个点展开:为什么要打卡——靠意志坚持往往不靠谱;打卡有什么用——知识的原始积累;如何打卡——打卡的正确姿势。

1、为什么要打卡?

为什么要打卡是打卡一开始必须要思考清楚的问题,打卡不是装逼,不是炫耀,不是仪式,也不是靠意志力坚持。做一件事如果仅靠意志力,往往不靠谱,你越强调他依赖他,中途放弃的可能性会很大。如果不能坚持做一件事,说明这件事的优先级并没有等同于吃饭睡觉那么重要,也就是说不是你的刚需,如果不是刚需,坚持真的很难。想一想,这么多年来你能一直坚持的事情是什么?一定是这件事能带给你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你的付出,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你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你力量的,是富有激情的那个,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所以我想请大家一开始就要问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要通过打卡坚持做这件事,因为只有想清楚,之后的所有动作都是按计划执行,不会纠结没有疑惑。以我自己的读书打卡为例,我用黄金圈法则来分析自己为什么要打卡?黄金圈法则是指进行一项技能的修炼,你需要从三个问题开始入手:1、为什么学?(寻找内部动力);2、如何去做?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方法和策略;3、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成果?

从我自己的黄金圈法则答案来看,我的打卡目的是通过阅读来提高写作能力,因为这块是我急需要的,也是我不太擅长的,所以是刚需;打卡的内容会以主题阅读、读书笔记为主,一开始我也确定了阅读的书籍;而且我会预期自己有一些收获,比如:将有用的信息总结出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做文章输出。得到这些确定的答案之后,我就只要按照计划来执行就可以了。

我想总结一下,思考清楚为什么打卡会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在这里我也建议大家用黄金圈法则去思考这个问题。

2、打卡有什么用?

打卡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接受外界的监督,让我们有更强的外部动力去坚持做一件事,那坚持打卡的结果是什么?

在这里我想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如果我一天阅读30mins,坚持360天,则可以有阅读时间360X30=10800mins,以我个人的读书速度,平均读完一页书大概是0.87mins,这是根据我自己平时读书的时间取的平均值,我这里的读书均指的是微信读书。将总的10800mins除以平均速度0.87mins,结果是12413页,这么多页相当于什么概念呢?相当于20本600页的书,24.8本500页的书,41本300页的书。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每天阅读30mins,一年就轻轻松松读完几十本书不再是难事。

我想说打卡不仅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养成习惯,也是进行知识原始积累的最好方式。现在大家的时间基本上是碎片化的,我们几乎没有整块的时间来专注做一件事。比如说写作,我自己就有特别深刻地体验,我的每一篇公号文章都不是一次成型的,几乎都是利用碎片时间不断思考打磨出来的。而读书打卡就是我积累最原始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读《精进》这本书中的一个概念“矩阵思维”,书中提到将矩阵运用在制作新奇饼干这一案例上(大家可以去读这本书,看看作者到底是怎么用矩阵思维去思考制作一款新奇饼干这个任务的。)这个思维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在读的过程中觉得这个概念特别好,我先是将其作为重要知识点记录下来,后来复盘的时候,我再次看到这个概念,我就想着怎么用到我自己身上,于是有一天我在带孩子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用矩阵思维来做亲子活动。比如我之前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就只会想着快速地完成这个任务,后来我利用矩阵思维将一些启蒙教育与洗澡做整合,比如用英语与他对话,给他听音乐。宝宝在洗澡的时候特别开心,也特别容易接受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类似还有很多,就是我会去尽可能将一些亲子活动进行多维度的整合。后来我也将矩阵思维运用到自己周复盘上:列出我学习方式的各种维度,并且评估各种维度做的好与不好的地方,并分析出原因,以便今后做出调整。矩阵思维就是我无意从书中获悉的一个概念,然后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写作中,渐渐地有了自己应用的心得,于是就会尝试去迁移,看看矩阵思维还可以有哪些应用,我认为创新不一定是完全从0到1,也可以是思维的模仿平移与跨界整合。

我总结一下:打卡是记录成长的可视化方式,是知识的最原始积累方式,打卡是一种让人更有成就感,更有自信的打勾生活。

3、打卡的正确姿势?

接下来进入分享的第三个观点:打卡的正确姿势,这里我会从三点展开:打卡项目的确定、打卡时间安排、心态调整-变被动为主动

1打卡项目确定

打卡项目的确定可以参考我之前说的黄金圈法则来设定,比如你想养成什么习惯,就可以选择其为打卡项目。我的建议是打卡项目不要太多,少而精最容易让人坚持,最容易有成就感,建议每天记录最重要的三件事。为什么是三件?考虑到很多小伙伴刚刚打卡,如果每天的任务太多,会导致完不成打卡造成压力,在这里我也建议主题事件每天花费的时间至少要达到30-50mins,因为时间太短,你刚刚进入专注的状态,然后马上就结束了,效果反而不好。当然如果你的打卡内容是劳逸结合的,多一两项就无所谓,比如我之前就将护肤、运动和读书写作作为打卡项目一起完成,因为护肤和运动其实花费不了很久。所以打卡项目一定要有重点,有主题,但是主题不宜太多。建议不要超过3个。

如果参加了很多打卡群,建议打卡内容做一些整合,比如我会用趁早来记录运动,而运动是我一天很多计划中的一个小小的子集,所以我在趁早上只做简单的描述,打完卡就走,而我会把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记录在有道云上或者效率手册上,更重要的会把每日思考问题的答案和灵感及时记录下来。

在此,我要强调及时记录灵感和及时复盘特别重要。脑子一旦闪过灵感一定要记录下来,可以用微信语音或者有道云,如果打字不方便就可以用微信语音,长按语音可以转成文字,非常便于后期收集整理。而及时记录的灵感和想法都是今后复盘的重要素材。

2打卡时间安排

建议打卡项目不要堆积在一起做,有时间就可以做,不要拖到最后,这个我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我第一次打卡的时候毫无经验,总是把打卡拖到最后,哪怕早上其实已经超额完成打卡任务也会拖到最后,原因是:早上看书学习没有及时做笔记,必须要到晚上才做笔记复习。这其实无形中就拉长了打卡的战线。由于我要带小朋友睡觉,我一般是晚上9点半左右睡,10点之前如果忘记打卡就没有机会去打卡。所以很多次我都是晚上10点左右给自己设置一个闹钟,让自己12点之前醒来打卡(打卡执行“今日事今日毕”原则,如果错过当天晚上12点,则算打卡失败)。这样的方法也奏效,但是却显得有点拖沓。

所以在这里,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做好及时记录,如果有灵感,就用语音也好或者记事本也好,及时记录下来,不要想着等有整段时间再来完成打卡的事。打卡不是一气呵成,一定是碎片时间拼凑出来的。以我为例,比如我现在在老家,我每天早上给自己安排读书30mins,白天就利用碎片时间来写书稿,每天早上完成读书打卡会让我对整天都很有自信。所以打卡一定要安排在前面,不要拖到后面,拖到后面只会让自己觉得一事无成,而且有挫败感。

3心态调整——被动变主动

打卡的初衷并不是一个动作,而是要利用打卡的氛围努力让自己主动去吸取各类营养。所以如果把打卡只当成任务来完成,很显然无形中会让自己的压力变大,而且收获也会很小。所以我的建议是打卡要用心,否则只会原地踏步。比如我刚开始打卡的时候,由于没有融入打卡群,不敢在群内做分享,存在感为零,进步也特别小,后来我调整自己的心态,主动申请当群内的组织者。主动去关注其他小伙伴,主动每天发图文到群里鼓励大家,营造积极的社群氛围。由于自己充分融入到打卡群,也收获到其他小伙伴的认可,刷到了存在感,自己也会更加用心去打卡。在自己用心去关心别人的时候,我真的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敢于展现真实的自己。于是那一期打卡我成长特别快,实现了一个从0到1的突破,完成了第一次在300人的群内做演讲分享。

打卡的坚持,或许让我们开始养成某一个习惯:读书、写作、晨起、健身;或许我们的生活正在开始由量变产生质变:有条不紊专注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并开启了人生新篇章。下一站我们将去到哪里,或许自己都无法想象,但是我们依然深信:我们是大地上的异乡者,抱团取暖,却各自前行。坦诚面对自己,恍惚面对世界,默默脱胎换骨,无需艾特所有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