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4读书打卡
漫漫长路,半程风雨半程春。
人的心里若是住了一个远人,就很容易随处生情了。一旦看到与他相关的东西,就会立刻逗起相思。这引逗相思的触媒,往往因人而异,不足为外人道。但是有一种东西,古往今来,无论谁见了,都会立刻想起心头的那个人,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公共触媒”。这东西就是月亮。月圆月缺,正好比人生的聚散,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呢!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我们天天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没有领会。第一句真是气象不凡。“海上生明月”,就是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多自然啊,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任何修饰。但是,那茫茫无际的大海,高悬海上的明月,还有洒遍海天的清辉,已经像画儿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这画面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冰轮涌出、海浪翻滚、清辉闪耀的力量,这是一幅多么雄浑壮阔的画卷啊。所以这句诗历代评价很高,人们常常把它和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以及谢朓的“大江流日夜”。
别友是苦味的,怀友是涩味的,而旧友重逢呢?一定是甜味的吧?但是且慢下结论,甜归甜,可它有没有混合着多年沉淀下来的苦和涩呢?杜甫这首以久别重逢为主题的《赠卫八处士》值得一读。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读到这里,感慨万千。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世事。一种人到中年以后才能体会到的巨大苍凉感一下子就笼罩了我们。杜甫的沉郁顿挫。聚散不常,别易会难,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固然感受更深,但是,就算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代入感,为之深深感动吧,这就是诗的力量。再有十多年,也许我们也会“访旧半为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