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蒙古族代祷
蒙古族
“蒙古”一词的音译始见于《旧唐书》记载,最初称“蒙兀室韦”
有人认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
人口:5,813,947
聚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区)市。
历史由来
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公元840年,回醐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落,各有名号。
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
公元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
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
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
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属国(汗国)。
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年)并统一全国。空前统一而强盛的元朝,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和发展了我们多民族的国家。
到明代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刺”两大部分。
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建立“盟旗制度”,或编旗设置总管制度加以统治。
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勒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以畏吾儿字母创制,经过本民族多次改革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文。
忽必烈时,曾创制蒙古新字句“八思巴文”,17世纪中叶,喇嘛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稍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制成一种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宗教文化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
在明、清时期,全族喇嘛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1/3。
蒙古族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的一部重要历史、文学名著。
习俗及社会
蒙古牧民多住圆形的蒙古包,它便于拆迁。
蒙古族是精骑善射的民族,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故有“游牧民族”之称。
骑马、摔跤、射箭等为群众所喜好。
牧民多住“蒙古包”。
农区饮食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牧区以牛、羊肉及乳制品为主食。
基督教情况及宣教策略
早在唐朝基督教支派景教(湼斯多留派)来华,在华二百多年(公元635-845)灭后,至元朝时(1271-1368年)基督教就在蒙古族中发展,称为也里可温教。当时有许多蒙古族人信主。
公元1007年,蒙古部族可尔瑞兹的信徒多达20万人,而到1368年,中国有蒙古族天主教徒3万人。
13世纪时,忽必烈向马可索罗发出挑战:「去见你们的教皇,请他差派100个对你们的宗教造诣很深的人来,令巫师在他们面前无力。他们在巫师面前显出威力后,我就受洗,我所有的王公贵族也都要受洗,我的臣民也要受洗,这样我们这里的基督徒就比你们那边多了。」
在八十年代,也有汉族传道人向蒙古族人宣教,带领不少人信主。
估计至2007年,有超过1万名蒙古族信徒在中国,速度还逐渐增长中。也有许多蒙古族传道人接受神学训练成为传道人。
至2008年中,许多蒙古族人的教会逐渐从汉族人教会分裂出来独立。也大量翻译及印刷蒙古文圣经、属灵书籍、信徒栽培资料。
在外蒙,也有海外宣教士和中国教会宣教士进入蒙古族群体宣教,带领了不少人信主,也训练他们起来带领自己族人的教会。
有许多蒙古人大学生也信了主。
宣教策略:
继续积极地训练和派遣更多宣教士到内蒙和外蒙去宣教和建立教会。
更要训练蒙古族传道人起来向更多蒙古族群体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