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情难寄
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历史的佳华。
今天回到老家,刚进家门,就听妈妈说小区里发生了一件瘆人的事件:一位老大爷独自死在家中无人知晓,领居闻到浓郁的尸臭味报了警,警察开门一看,看尸体的状况老人已去世有十多天了。
我的第一句话是他没有家人吗,怎么去世那么久没有人知道。答案是他有两个儿子,在外地。我问他儿子难道十多天都不联系一下他的父亲?但是没有人告诉我答案。
以前看过一部奥斯卡获奖短片《Changing Batteries》。短片只有五分多钟长,没有对话,但看哭了数亿人。这部催泪片的主角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智能机器人:【一天,独自生活的老太太收到一个在外工作的孩子寄来的纸箱,上面写着:“对不起,妈妈,今年我不能回家陪您了,这是给您的礼物。”老太太看完后,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他打开盒子,看上去很困惑。孩子不能回家,买了个机器人陪她……】
人最大的绝望,就是在年老无力又命不由己的时候,发现身后空无一人。从青丝到白发,人到暮年,有多少老人,可以有个人陪在身边?很多人都听过“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这句话。听后甚感悲凉,这话是来自南京八十多岁独居老人的遗言。这位骄傲的老太太不愿“打扰”孩子们的正常生活,独自搬到了离世的小区。在几年的独居生活中,从未盼来孩子们的陪伴和照顾,只有越来越彻底的孤独和凄凉。最后,预感将离去的老太太,在中秋节那晚写了一封遗书。她以为死后的第二天就会有人来。可是,直到两个多月后,她的邻居才发现她。
以前经常听老人们讲: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是啊,父母的爱,才是天下最无私的爱,记得有个小故事,叫《树上的那只鸟》:
父子俩在一棵大树下,父亲指着树枝上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
"一只乌鸦。”
"是什么?"父亲的耳朵近来有点背了。
"一只乌鸦,"儿子回答的声音比第一次大,他以为父亲刚才没听清楚。
"你说什么?"父亲又问道。
"是只乌鸦!"
"儿子,那是什么?"
"爸爸,那是只乌鸦,听到没有,是只乌--鸦!"儿子已经变得有点不耐烦了。
父亲听到儿子的回答后,没有说一句话。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站起身,慢吞吞地走进屋里。几分钟后,父亲坐回到儿子身边,手里多了一个发黄的笔记本。
儿子好奇的看着父亲翻动着本子,他不知道那是他父亲的日记本,上面记载着父亲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父亲翻到25年前的一页,然后开始读出声来:
"今天,我带着乖儿子到院子里走了走。我俩坐下后,儿子看见树枝上停着一只鸟,问我:“爸爸,那是什么呀?”,我告诉儿子,那是只乌鸦。过了一会儿,儿子又问我那只鸟,我说那是只乌鸦……"
"儿子反复地问那只鸟的名字,一共问了25次,每次我都耐心的重复一遍。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我知道儿子很好奇,希望他能记住那只鸟的名字……"
我想,每个人看到这则故事,都会想起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如果他们还在,请好好孝顺他,多给到一些陪伴,如果他们在天堂,请善待身边的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人世间,最大的善,是孝顺,最大的慈悲,是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