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而写

2019-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老李写做

今天读到万维钢的一篇文章《创作者的悖论》,里面提到J.K.罗琳当初写《哈利波特》的缘起,是这样的一回事:

”罗琳本来不是个小说家,她写过一些政论之类的文章,并不成功。有一天她坐火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个男孩在魔法学校的故事,就好像被闪电击中一样,那个故事奔涌着在她大脑里展现出来。罗琳意识到她必须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下了火车赶紧找个地方记录想法。剩下的就都是技术问题了。“

万维钢在文中提到一个关于创作者的悖论是:

”你要是一味地迎合市场,你反而得不到市场;你要是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就做自己,反而可能引领市场。“

说到底,他是希望我们在创作的过程找到内部驱动力,而不是受外部驱动过多的影响。

外部驱动有个麻烦的地方是,你会沉迷其中所带给你的短期反馈,甚至会因为一味想迎合别人反而失去了自己最大的特色。

更麻烦的是,就拿写作来说,无论你再怎么下大力气去研究市场上的爆文,有可能你照着套路写完之后,还是可能得不到市场的青睐、

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你可能花了大力气写了一篇觉得还不错的文章,但是,大家可能只是一扫而过,甚至瞄都不瞄一眼。

毕竟市场上同质化的文章实在太多,你是谁,人家凭什么愿意花时间读你的文章。

说到这里,我也想到了凯叔在讲成年人内容时,有一个说法是说,成年人内容是商品,你只要能提升大家某一方面的能力,或者缓解别人的某种焦虑,就可以向人家收费。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成年人的内容一般难以穿越时间。再者,成年人的内容,多元很重要,正确性并不算太重要。

所以,写作者实际上是挺无奈的。

我自己对于写作这个事情有如下几个考虑:

1、为自己而写是前提。

写的过程应该伴随着自己的进步。你写的内容能带给你进步,我相信这个内容也不会太差。

为自己写,会失去短期的一些反馈及利益,但长期来讲,是很赚的一个事情。

2、一切数据多是虚幻。

就像在简书,不管你写出的文章收益及点赞量有多少,最终到底有多少代表了你的实际水平?

从这个角度而言,把数据让位于自己的成长,至少可以让写作这个事情少一些压力,多一些有价值的持续性。

3、以输出价值、促成成果为根本。

德鲁克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要使生产率最大化,就得以成果也就是工作的输出为核心。而不能以技能或知识等的投入为出发点。技能、信息、知识只是工具。”

这句话是我最近反复在琢磨的。对于写作这个事情,如果只是为了写而写,只是为了呈现一些知识,其实没有任何的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你通过写某篇文章,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你到底输出了什么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