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的中国首店,瑞幸的生意经与九毛九的IPO之路 | 玥
导读
《玥 • 知录》是一个原创的资讯短评类专栏,每周更新。
每天,我会看若干资讯新闻,门类没有限定,主要以商业、社会、经济、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主。在阅读资讯的过程中,我时常偶有所想。如果只是看过了,想过了,大概也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索性把所思所想记下来,若干时间后回看,或许另有心得,又或许另作研究。假以时日,必定大有裨益。
这便是《玥 • 知录》的写作初衷。
这个专栏会与我公号的其他文章不同,只记我的评论观点,不做背景介绍,不做过多展开,力求精简。我会把资讯原文的链接也列在文章里,供有兴趣的读者做深入阅读。希望我关注的领域也是您感兴趣的,也希望我的观点能引起您的共鸣。
欢迎诸位指正赐教。
本期吃瓜
不知不觉,《玥 • 知录》系列已经写到第10篇了。从个位数到两位数,值得纪念一下。
截止到第10期,我一共跟大家聊了133个话题,平均每期13个(忽然想起了《十三邀》)。从开始写这个公众号,我就告诉大家了,本号的特点就是「给的多」。原本打算每期聊7个话题,相当于一天一个,结果将近翻了一倍。
一方面,「多写」是我表达诚意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借这些话题跟大家保持互动。虽然我的公众号目前没有留言功能,但我希望能够借不同的话题来满足不同的内容需求。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调整着内容和展现形式。比如,我会尽可能地使用「动图」来增加视觉效果。再比如,标题的设置也做了多次调整。
▲标题的变化《玥 • 知录》系列的时效性相对较强。如果标题中附带的时间信息滞后,会影响阅读者的体验。为了增强时效性,我在每篇的开头另外设置了「本周吃瓜」版块,对发文前几天内发生的热点事件做简单的点评。
与此同时,我会把点评的信息来源一并放在文章里。供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阅读。这些信息已经经过我的筛选,能够反映出某些领域的现状,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援引信息之后记录的感想,是我平时阅读完信息后当即记录整理的。所以,这个系列带给我的好处是可以保证公众号内容的定期输出,缺点是每天得逼迫自己看很多资讯,保持积累。
说实话,虽然我现在能够保持每周一期的更新频率,但在写某些话题的时候,自己能感觉到前期的积累还是不够,有些评论不能深入展开。所以,我打算在今年余下的几个月里把一些理论经典从头读一读,算作一个自媒体人的自我修炼吧。
思维训练就像体能训练一样,用进废退。这些已经展示给大家的不成熟的想法就是我成长道路上的痕迹。假以时日,当是一笔可观的思想财富。
所以,姑且继续思考,继续写吧。
▲在不会PS的情况下,这张图片,我做了10分钟Reflection 121
描述:读《谁在给主播打赏?》一文
短评:文章里提到的几个打赏主播的案例不具有代表性,只能算是个例,不过也没所谓。虽然看直播已经是当下常见的娱乐方式了,但打赏,尤其是大额度的打赏还是少数人的游戏。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给主播打赏的行为是一种变形的「价格歧视」。产品(或服务)没有统一的定价,愿意付多少钱全看用户自己的心情。
这种现象可以作为有趣的经济现象(不知道算不算「孤独经济」)持续观察。
(PS:有关「价格歧视」,请参见前文《荐书|《让顾客自己来定价》》)
△被打赏百万的主播,直接打懵了Reflection 122
描述:读《三四线城市为什么不跌反涨?》一文
短评:本文标题具有很强的诱导性,但我们看到的现象未必是我们以为的那个原因造成的。作为半个地产从业者,我来说说我的观察。
任泽平早就对影响房价的关键因素给出了结论,即长期看人口,中期看政策,短期看金融(货币供给)。
从长期看,广大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增长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个别城市的个别年份已经出现负增长情况)。房子脱离了刚需,就剩投资属性了。而投资是另一套逻辑,不在本文所述范围之内。
所以,三四线城市房价的大趋势是增长缓慢或增长停滞。当然,我说的趋势体现为「对等的货币实际购买力」,不是价格数字。也就是说,房产的价格数字会因通货膨胀而增长,但对应的货币购买力没有太大变化。
对于个别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的情况,可以关注货币供给和地方限购政策的放松程度。中国M2的增速曾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历史。这几年,国内的投资环境也没有更好的投资产品可选,钱总是要有地方去的,所以房子的投资属性依然很强劲。
此外,从去年开始,很多地方逐渐放松(或变相放松)限购政策。市场永远是敏感的,出现反弹也就不奇怪了。
△房市与房价Reflection 123
描述:读《Costco来中国的第一个周末,我去逛了逛》一文
短评:好奇,是人的天性。
Costco对客户是有选择的,那些大批量采购的,对价格敏感的人,才是好市多的目标客户。而那些常去便利店买东西的客人(客单价低,对价格不敏感),不是Costco的目标客户。
如果你就买一瓶可乐,却挡住了排你后面买了500美元商品的客人,影响了他们的购物体验。这种客人就不是Costco想要的。
美国的消费者已经对Costco建立了清晰的认知,客群已经相对固定了,客流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而Costco国内首店开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量市民蜂拥而至,商家与顾客相互贴标签是需要过程的,这也是彼此建立认知的必由之路,省略不得。
△Costco的正确逛法Reflection 124
描述:读《分拆小鹿茶招募合伙人开店 瑞幸咖啡谋的是什么局?》一文
短评:用别人的钱,开自己的店,好买卖!
从品牌的角度说,这是步好棋。就瑞幸的财报而言,虽然很多分析师说盈利预期增强,但我依然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在瑞幸母品牌未盈利的情况下,新的产品线无疑是营收的有力补充。而新品牌小鹿茶分拆独立运营,背后又是什么逻辑?
我们来看看分拆后会发生什么:
首先,分拆出的新品牌要承担店租和人工两项固定开支。
其次,宣传推广、用户补贴的钱一分不会少,分不分拆都一样。
第三,营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既然除固定开支(请注意固定成本的财务杠杆)外的成本一分都少不了,那么把固定开支甩给新零售合伙人岂不是很明智?钱没多花,但增强了品牌影响力,下沉了市场,吸了粉,还拿到了数据,多么合算的买卖。(区别于传统加盟模式的最大差异)
网红产品的本质是「快生意」,铺市必须要快,否则红利期很快就过了。
所以我说,分拆对于瑞幸来说是桩好买卖。分拆以后带来的品牌溢价最终会体现在「品牌估值」方面。
△瑞幸的茶经Reflection 125
描述:读《一碗面的IPO之路》一文
短评:樊登曾说,餐饮是典型的「反微笑曲线型」生意,意即餐饮生意的营收是有上限的。我对这个理论一直持怀疑态度,但又说不出哪不对,暂且存而不论,并作为以下评论的开场。
对餐饮公司来说,「产品力」是第一生产力。你的产品好不好吃决定复购率,复购率决定规模,规模决定采购成本,并最终决定毛利率。
这几年,产品、业态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窗口期越来越短。这对创业公司的产品力是极大的考验。以前一个爆品能火五年,现在也就火两年。这就是九毛九部分核心营业数据呈缓慢下降趋势的原因,新鲜感衰退和市场充分竞争造成的客户流失。
另一方面,餐饮公司的品牌孵化能力是产品力的有效补充。说白了就是用同样的产品逻辑复制爆品。产品力与品牌孵化能力的共同点是能做出好产品的能力,区别在于后者强调品牌运营能力,而前者强调产品研发和质量管控。在这方面,九毛九已经具备一定的成功经验了。
对那些餐饮的门外汉来说,投资餐饮品牌这件事千万不要碰,这不是堆钱就能干成的。餐饮和零售,都是最见运营功夫的行业。只投资不参与管理,失控是必然的。如果接受投资的品牌经营者也是外行,那失败的概率就非常大了。
其实,餐饮行业的外行多如牛毛,看看那些明星开餐馆失败的案例就知道了。这个行业进入门槛太低,开办费用又不高,所以就总有人想来试试水。
△九毛九门店Reflection 126
描述:读《中国网民画像:近8成没上过大学,超7成月收入不足5000,你呢?》一文
短评:以前所谓的人口红利是指充足的劳动供给使劳动者丧失议价能力,最终导致劳动成本很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三来一补等经济合作成为世界工厂,初步形成了制造业体系。
现在我们说人口红利是指庞大的人口基数所释放出的需求,快速形成天量市场。我们不仅要出口产品,还要兼顾国内市场的庞大需求。有需求就有供给,有供给能锻造出强势的品牌。
我举个例子: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上海市要挖贯穿黄浦江的隧道。当时,这种挖掘机数荷兰的先进。我们为了进口这种设备花了很大力气,经历了很多阻挠,最后搞过来一台。
现在,据说这种设备全世界产量的90%都是中国制造的。因为我们的铁路、公路建设量大,设备需求量大。进口那么麻烦,索性自己造。这就是市场的力量,需求的力量。
所以,永远不要小看市场。「市场」才是中国制衡美国的核心竞争力,需求决定一切。
△网 • 联Reflection 127
描述:读《咪蒙借短视频回归,成立MCN机构会是个人IP的突围战?》一文
短评:(1)咪蒙我不熟,她的公号为什么被封我至今也没搞清楚。
(2)无论是谁,做MCN能否成功,先看资源,后看运营。钱够不够,决定能撑多久,能签到什么咖位的大咖;运营得好不好,决定用户能留存多久。
(3)成为1/5000的MCN,要想突围,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暂时还不知道。
祝好运吧!
△精致Reflection 128
描述:读《为什么国内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导演都不是科班出身?》一文
短评:(1)「热爱+努力」比「专业」更重要;
(2)天赋是改变天平的最后一根羽毛,但改变之前你需要在秤盘上放足够的砝码;
(3)当偏红人才转行并成功逆袭后,会不会逐渐走向偏蓝?这是个问题。
(PS:偏红、偏蓝是原文中的说法,意即「热血」与「理性」)
△非科班出身的导演Reflection 129
描述:读《疑似电子烟相关肺病频发,抽电子烟真的会要命吗?》一文
短评:我们办公室一共九个人,就有三个抽电子烟的。他们都是从抽传统卷烟转为抽电子烟的,说法无非是危害小等等,但我一概不信。
我其实很好奇,那些吸烟成瘾,一根续一根的人,睡觉的时候为什么就可以连续数小时不吸烟?我问过他们,他们也回答不上来。
在我看来,所有的「瘾」都是人性对欲望的妥协。
(PS:原文已被信息来源删除,无法引用)
△吸烟有害健康!Reflection 130
描述:读《拼多多才是最牛逼的网络游戏》一文
短评:把拼多多比喻成游戏公司的观点,我不能认同。
第一,我们办公室的同事全都体验过拼多多的「拉新人领现金」活动。最后,八个人放弃了。每次奖励后的累计金额无限趋近于领取上限,所以我们果断放弃了(据说有领到奖金并提现的,这我们不怀疑,但我们真没那么多新用户好友)。
第二,按这个逻辑,抖音也是游戏公司。你不喜欢某段视频可以上滑,系统会推荐下一段视频。这看似有选择,其实也是被限定在抖音的环境里了。最关键的是所谓的「游戏公司论」不解决什么问题,也不触及商业本质。
纯游戏公司,要研究游戏机制,做用户激励,做UI,找渠道发布等等,这些性质的工作在电商公司确实可以找到类似属性的工作内容,只是叫法不一样。
但游戏公司不用组织供应链吧?不用商家打假吧?不用做品控吧?这些核心业务游戏公司没有,电商公司却有。所以简单套用理论就一定会出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早已由下沉市场杀回一二线城市,真刀真枪地来抢京东和淘宝的用户了。依我看,拼多多就是个纯粹的电商公司,至少目前是。
△拼多多作为后起之秀超越了很多有实力的企业,从资本的角度说,倒是场游戏Reflection 131
描述:读《阿里斥资20亿美金买下考拉,到底亏了吗?》一文
短评:阿里收购网易考拉,无论是为了强化自己,还是为了削弱对手,都只是外人的猜测。很多情况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外人要想看出确准的门道还需要时间,也需要财务数据做参考。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一篇写丁磊和网易的文章,好像网易踩中了所有的风口(新闻、游戏、海淘、电商),但似乎仅仅是踩中,一切都没有下文。
对于阿里来说,收购让「阿里动物园」又多了一只动物;对网易来说,能卖的儿子好像不多了。
△阿里动物园再添新丁 △著名的阿里动物园Reflection 132
描述:读《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19年9月1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一文
短评:此时此刻的中国,太需要流动性了。借用葛优在《让子弹飞》里的一句台词:Dollar,到了。央行一降准,钱就到了。
股市大概率会涨;房市配合着各地政策的悄悄松动也会越来越有起色了;各路机构又能拿到钱了,BP看起来,创始人约谈起来;很多企业又能拿到贷款了,命续上了......
当流动性的大水漫过腰部以后,所有人都忘了「去杠杆」这个早已脱落的裤衩。所以,请各路弄潮儿继续你的裸泳吧。
△所有人都需要「流动性」Reflection 133
描述:读《你对校服的利润一无所知!》一文
短评:看完之后还是不知道校服为什么那么丑,那么贵!
文中的个别观点,我不能同意。50%的毛利率真的不算高,那可是毛利率啊,又不是净利率。你知道餐饮行业的毛利率吗?知道文创类产品的毛利率吗?50%的毛利率真的不算什么,很平常的水平。
既然这么大的市场有这么多家企业充分竞争,为什么还卖这么贵,这才是问题。
▲中日校服对比近期观点回顾:
国漫的涅槃,止步于2019的创业者与穿汉服的小姐姐 | 玥 • 知录(第6期)
屡振不兴的东北,无印良品的困境与过气明星的新商机 | 玥 • 知录(第7期)
95后的恋爱观,卖保险的中年人与华谊需要的兄弟 | 玥 • 知录(第8期)
马云退休,李宁回归与曹德旺的两难 | 玥 • 知录(第9期)
有▲标志的图片或视频为作者实地拍摄或重新整理,其余素材均来自网络
本人:liruyue080229,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