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练习中的深度后弯,是胸椎曲度变直的元凶吗?
上周,我刷到网友转发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一位姐姐练习阿汤7年多,身体出现很多不适,还发现胸椎曲度变直。如今,她会做退阶练习,也会反思曾经执着于做到“完美”体式的行为。
看到这种文章,我觉得很惋惜,希望作为一名阿汤练习者,能做一些事情帮到她或者有类似经历的练习者。
从我对瑜伽/阿汤的认知来看,虽然练习者的欲望是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之一,若刨根问底,我隐约觉得她的练习方法出了问题,但我毕竟不是瑜伽老师,不能单靠第六感断言。
于是,我就深度后弯与胸椎曲度变直的相关话题,请教了2位老师,来听听他们的分析。
罗涵老师已经规律练习阿汤十多年,目前在阿斯汤伽成都(ACD)练习阿汤,并担任助教。
他认为,有些练习者天生柔软度好,力量却不足,他们在练习后弯时要特别留意,比如要激活腹部,让骨盆稳定,并启动后背的肌肉,这样做可以稳定前侧的胸腔。若是练习者只靠自身的软度做深度后弯,很可能一直往前顶胸腔,时间长了,胸椎就容易变直。
倘若练习者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或者他的老师能看出练习者的问题,有些疼痛或受伤是可以避免的。
“对于练习者而言,阿汤练习的方法与对阿汤的理解其实很重要。有些人觉得疼痛是正常的,这种想法有失偏颇。一旦出现疼痛,需要探寻疼痛发生的原因,到底是身体发力不均导致的疼痛,还是压迫关节、神经导致的疼痛,抑或是身体在打开的一种信号等。”罗老师补充道。
朴晓文老师在Mysore Beijing练习,并做助教。他觉得阿汤的练习序列本身是平衡的,如果用正确的方式练习,练习者的身体状态应该是向好的,而非经历各种伤痛。
“像二序列的kapo,如果练习者腿部的根基不够,双腿拉不住,每天只凭借天生的柔软度,用脊柱做这个体式,只能说明练习者并不了解这个体式,也从来没有跟这个体式交流过。倘若所有体式都这般模棱两可地做下去,到了某一天,练习者特别纠结后弯时,后弯就可能会伤害到他。”
他所在的教室中时常有一些新面孔来体验课程,那些练习者看起来偷感很重。简言之,他们有很多体式做不到,但又想继续往后做,练习中他们会看看老师,如果老师不管他们,他们就会偷偷摸摸地继续往下做。
朴老师一直在传统阿汤教室练习,也很认可传统阿汤的教学理念,即日常练习中,练习者必然会被某个动作卡住,这时就一定要研究这个动作,然后练习者才有可能真正明白这个动作。就像路要一步一步走,阿汤体式也要一个一个过。
当伤痛发生时,我觉得练习者在接受现状,忍受疼痛,寻找原因的同时,也许可以对传统瑜伽的疗愈效果保持一份期待。这几年,我接触过很多传统瑜伽练习者和瑜伽老师,隐约留下一些印象,即正确的瑜伽练习对于脊柱的调整可能会有奇效。
像脊柱侧弯或腰椎间盘突出这些问题,现代西方医学的治疗手段很有限,但通过正确的瑜伽体式练习,有可能缓解疼痛,并把脊柱调整到原本的状态。
既然如此,倘若练习者不小心把自己的胸椎屈度练直,说不定通过一些特定的体式练习方式,同样有机会再把胸椎曲度练回来。
同样,我没有系统学习过解剖学,我的猜测不足以有说服力,还是来看两位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朴晓文老师表示:“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张拉的整体,每一块肌肉都有弹性,如橡皮筋一般。事实上,我们的体态都是过去积累的行为模式的集合。如果说某些动作会让我们的脊柱变直,同理,当积累达到某种程度时,也有机会让它恢复到灵活的状态。毕竟,肌肉是有弹性的。”
罗涵老师认为,“胸椎屈度变直是由于过度把胸腔往前顶造成的结果,那么就需要一个反向动作的练习,即让后背更饱满,有这种往回收的状态,就可能修复胸屈变直的问题,但是这需要很长时间。”
写到这里,我还想重申自己一直的观点,即阿汤练习/瑜伽练习虽然很好,但如果练习方法不对,可能后患无穷。所以,最为保险的方式是找到一位专业的老师。
我更愿意推荐阿汤授权老师或跟随授权老师练习的老师们。他们的教学方向一致,虽然每个人的经历、背景不同,辅助理念也略有差异,但他们会更注重练习的安全性。
毕竟,大家练习阿汤,都希望自己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变得越来越好,那么安全性便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