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你也可以自我诊断心理状态
生活节奏的加快,日常选择的多元,文化价值的小众,这个时代既给我们丰裕的物资供给,让我们衣食无忧的野蛮成长;这个时代也让我们比前辈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傲娇,个性张扬的多彩覆盖着集体模式下的苍白。
无疑,这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在大势如潮下,不管愿不愿意社会都会产生改变的动力,相应地也会产生反作用力。心理疾病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自古有之,我们比较熟悉的不仅有发生在帝王将相身上的疑心病,也有文艺作品中的“失心疯”,如范进中举后就发病了。
“日落而出、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早被“晚上12点夜生活正式开始”的宣言所覆盖。我们依旧随着时间的车轮奔向未来,但是相比较过往,我们有了更多的生活压力源,失恋、失业、失亲、不善社交、易被打击、经济压力等等,都会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
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生病了,该多喝白开水,白开水不见效,那就及时问诊啊。该吃药的吃药、该挂点滴的挂点滴、该动手术的去开刀啊。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有什么病,得治啊。治要走对方向,南辕北辙,那是会害人的。
心理疾病也一样,每个人要发现自己心理有点不正常了,就该给诊断诊断。放任不理固然不对,但是迷于烧香诵经、求助神汉巫婆也是不上道啊。
你得根据心理科学,给自己望闻问切一通,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自我治愈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当然,你发觉自己能力不行,别怕有心理咨询师啊,人家那可是祖师爷赏得吃饭本事。
那些实在自己无力给自己诊断的,那就赶快去找心理咨询师啊。千万别害臊,这事关你的人生成长和健康问题,这也关系到你的社会责任和道德问题,每个人都不去找心理咨询师,人家活不下去都得吊树上去了。
封闭无助于解决
心理咨询师不是什么人都能成为其客户的,他们只接受正常的人。对于具有器质性疾病的人,心理咨询师是无能为力的,或许专业性知识有可帮助的一面,但是病人们更适合心理医生去治疗。这类病人一般为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精神症、癔病等。
因此,心理咨询师初见客户的时候,首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区分客户是否具有器质性疾病,相关的体检报告是必查的材料之一。如果是,就会建议去医院。如果不是,嘿,喝杯茶,继续咨询。
他们聊他们的,我们聊我们的,现在今天的文章正式进入主题,我要教的“屠龙一技”是什么呢?
充满生机的绿意“屠龙一技”无非是一些最基本、最基础的心理诊断手段,是一组联合拳,一套接着一套,读者朋友请接招,天资聪明的看我一招打完,就学会了;愚钝点的,请赶快录像,事后多看几遍,也就会了。
因为道理很简单,推演很连贯,不是什么高难度动作。但是我设置前提条件了,就是“你若沧海未曾巨变”,如果对于病人,这套拳法是没用的。
好啦,大家开始集合。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病患后,我们要从身体健康的人当中区分心理健康上的是病非病,即没有心理问题的健康态以及有心理问题的一般性心理态、严重心理态、神经症心理态。
保持自助或他助的能力第一招:是病非病三原则,违反任意原则便为异常(有心理问题)
1、主客观统一性原则:在生活中的所见要脑子里的认知保持一致。
简单的说,比如你看到一条狗在叫,如果身边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条狗在叫,那么你就可以认定你的认知与现实的状况是符合的。不然,你认为狗在叫,其他人都认为没在叫。结论就只有一个,要么你有病,要么大家有病。
2、内在协调的一致性原则:保持认知、情感、意志的相一致。
举例来说明,最好的朋友不幸遇到车祸去世了,而平时你是个特别重感情的人。但是,朋友去世的消息被证实后,你居然表现出来很高兴的样子来。显然,关于这个事件,你的认知不正常、情感错位、意志不对头,恭喜你,你发病了。而正常的状态,你应该很伤感。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相对是保持稳定的。
如果不经过特别事件或者经历,一个人的性格是被认为很难发生改变的,会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生活中,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突然变得大方起来,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来有非奸即盗的企图,二来是他发病了。
第二招:观察是否出现特异行为表现
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与往常的行为模式很不一样,有一些奇特的举动或者怪异的行为。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突然告诉别人自己长时间的听到一种声音,而别人却听不到的情况,这是“幻听”的症状。类似的还有“幻视”“妄想”的表征的特异行为,他们都是发病了。
第三招:主动地向身边人或者医生寻求帮助的行为
一个人突然主动地向身边人倾诉自己的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会主动去寻找心理咨询师或者专业医生以求得帮助。说明这个人还是有一定自知力的,面对心理问题,能直面并解决问题。但是,很可能他的确心理上出现问题了。
稍微总结下,通过以上三招,我们基本辨析出身体健康人群中的无心理疾病者和有心理疾病者。话说有心理疾病者分为一般性心理态、严重心理态、神经症心理态,我们继续来辨析。
冲动是魔鬼一般性心理态、严重心理态、神经症心理态,可以再细分为一般性心理态、严重心理态、疑似神经症心理态、神经症心理态(下文名词采用略称),前三者是心理咨询师的范围,而神经症已经是需要医生药物治疗了。
这里有点绕,上面这段再看一遍,最好记到纸上,划分清楚。现在开始将两个概念:一是变形,包括神经症和疑似神经症。二是常形,包括健康人(不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一般心理、严重心理。
所谓变形,就是与平常的行为很不一样了,或者说行为产生质变。它有两大标准:
一是变形与现实的处境没有关系或者联系。变形的事情都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一般人不会操心,而当事人会“芝麻看成西瓜大”,特别花心思。例如,一个人爱洗手,不是洗个一两次就算了,而是控制不住的一直洗下去,洗破了皮肤还要洗。
二是变形的事情没有明显的道德色彩。还是上面这个例子,洗手这件事情完全是个人行为,也不会影响到道德评判。也就是说这件事情,跟文化、价值、美德等因素无关。
如何去区分“变形”和“常形”?看下面的评分表格。分数相加,不到3分,不是神经症;4-5分,疑似神经症(可疑神经症);过了6分,就是神经症了。
评分表格 生活很美好到现在为止,我们来个小结。首先,区分出器质性疾病的人和身体健康的人。然后,在身体健康的人当中区分出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和有心理疾病的人。接着,在有心理疾病的人当中去区分一般性心理态、严重心理态、疑似神经症心理态、神经症心理态,到目前为止区分出疑似神经症心理态(这个心理咨询师能解决)、神经症心理态(这个要吃药)。
那么现在来区分一般性心理态、严重心理态、疑似神经症心理态,这是大部分有心理问题的人的症状。这里可能需要对“泛化”做一下解释,用一个比方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讲的就是泛化问题。因为由于怕蛇,而导致把这种怕扩散到一切像蛇一样的事物上来,这就是把怕的状态泛化了。
表现情况图撰文到此为止,我想说的是,心理问题并不可怕,人人都有,只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区分。关键在于,有问题要早点去解决,千万不能小事托大、大事拖炸。
很多心理大师最初选择心理学领域,并不是出于要治病救人,反而是很自私的想治愈本身的心理问题。诸君要有信心,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