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成长励志

一半天才一半白痴—让人难以捉摸的后唐庄宗

2018-11-18  本文已影响84人  答案AI

如果仔细翻看历史,会发现几乎每一个朝代末期都会出现一个短暂的诸侯割据乱世,而乱世之中往往英雄辈出。从商末的纷战众神,到周末的诸子百家,从汉末的三国群英,再到隋末的瓦岗众义,一代代神采各异的盖世英雄逐渐丰满了中国的神话谱,也绘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图腾。

但到了唐末的五代十国时期,却常被人称之为群魔乱舞,短短五十四年,却出现五个朝代十个政权,众英雄排队称王称帝却均不得善终。大概是由于成王败寇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后世对这个军阀混战时代的人物鲜有正面评价。

不过历史终究不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它不像小说只有正派和反派,如果你摒弃你的主观偏见,就会发现其实这个时代的人物描绘起来也是艳丽鲜明,这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唐后主李存勖了。

李存勖

李存勖出生贵族,身材出众又自幼聪慧,上天给了他所有的优越条件,也他也很努力地地成长为别人眼中的奇才,所谓文韬武略智勇双全,用在他身上一点也不夸张,上阵杀敌勇猛无比,军帐之中又多谋善虑,他的前半生都是成功的模样,他不仅父亲完成了遗志,更是实现了自己的毕生梦想登顶称帝,但他的辉煌如流星一般一闪而过,在成就霸业之后,他极速堕落变得无比昏庸,最终众叛亲离,人生草草狼狈落幕。

要说李存勖,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李克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枭雄,李克用本姓朱邪,出生于沙陀部落,被唐皇赐李姓才加入国姓贵族。同李存勖一样,李克用也是年少成名,在军中以骁勇善战闻名。李克用一生起起落落,这和唐末风云变幻的局势有关。

唐朝末期,朝廷衰落,地方军阀拥兵自重,李克用自然也不例外,自恃功高兵强,开始不服朝廷管教公然反唐。不料算错局势,被几番围剿后,沙陀军大败,李克用同父亲一起被流放至鞑靼。

原本已是满盘皆输的局面,但黄巢军作乱给了李克用新的契机,中和元年,黄巢攻陷唐都长安城,大肆烧杀抢掠,不得民心,各路诸侯火速勤王,沙陀军作为战力最强的精锐部队,却无人管制,唐僖宗不得已只得召回流放的李克用,李克用回归后,率领沙陀家打得黄巢军是闻风丧胆。

各路诸侯争先恐空地围剿黄巢,并非出于对朝廷的忠诚,大家都明白,大唐气数已尽,而草莽出身的黄巢师出无名,成不了大事,这时候抓紧时间刷怪升级,不仅能借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更重要的是获得一个能号召天下的正统名号。李克用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剿灭黄后他迅速扩张势力,手中兵力够他横行河东,数年间昔日囚徒已成为一方霸主。

当然,这并非他一人能完成的壮举,在李克用攻城掠地的过程中,有一帮能力出众的人才辅佐其左右,这些人便是他的一众儿子——大名鼎鼎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个个是骁勇善战,独当一面之才,其中就包括后来登上帝位的李嗣源以及唐末第一猛将李存孝,而三太保李存勖是他唯一的亲儿子。

公元895年,李存勖11岁,这个年纪大部分孩童尚在懵懂阶段,而李存勖却已经跟随父亲奔赴战场,率军勤王了,在得胜后李克用父子入朝进见唐昭宗,唐昭宗对这个长相俊美的小孩甚为赞赏,轻抚他后背感叹:“此子必是未来国家栋梁之才!”

战场上,李存勖继承了沙陀人勇猛无畏的强悍作风,时常杀的兴起,拉都拉不回。但他却不是那种典型的有勇无谋的猛将,他聪明伶俐,喜读诗书,有着精明的战略头脑,不仅能经常给父亲出谋划策,在战局不利时,还能冷静地替父亲分析局势,为父亲打气。李克用自然对这个天赋异禀的儿子寄予厚望,逢人就夸,一直把他当作自己的骄傲。

不过,尽管李克用费劲全力,最终也没能完成自己一统天下的夙愿,戎马半生,人到黄昏时,却发现天下最大的势力却是梁王朱温,如果说一路勤王的李克用是三国时期的皇叔刘备,那朱温无疑就是枭雄曹操,这位昔日黄巢的老部下,如今却成了挟天子而令诸侯的那一位,公元907年,朱温篡夺了帝位,建立后梁,此时李克用只能瞪眼干着急,因为天下大部分势力已被朱温掌控,连盟友也一个个背离而去,自己只能龟缩一隅战战兢兢。

  公元908年,也就是朱温称帝的第二年,与朱温的博弈未完,李克用便含恨而终,留给儿子李存勖这盘局势危急的棋局。临终前,他将三支箭递给李存勖说:“我有三个愿望未成,一是讨伐刘仁恭,二是打败契丹,三是消灭朱温,你替我完成此三个愿望,我便死而无憾。”

什么深仇大恨能让李克用在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当然只有一个原因——背叛。

刘仁恭,这位落魄时靠李克用搭救,一路升迁靠李克用举荐的二流军阀,在羽翼丰满后却背叛了李克用,对李克用反咬一口,李克用在他身上吃过大亏,自然难消此恨。

另一位,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与李克用一见如故,两人相见恨晚索性结拜为兄弟,一番海誓山盟。李克用原本把契丹人作为自己的外围仰仗势力,谁知道契丹人一回去看看局势不对,立马翻脸了,李克用只能气得牙痒痒。

朱温就不用说了,这两位早已斗得天昏地暗,但当年在剿灭黄巢时,两人却是亲密战友,一路称兄道弟,不过平叛之后,朱温却给他设了一道鸿门宴,邀请李克用来赴宴,却暗下埋伏,放火准备烧死他,幸好天降大雨,再加上随从誓死保护,李克用才仓皇逃走捡回一条命,两人自此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此三大仇李克用终究是报不了,但他一生做了两件极有意义的事,一是保存了实力没被朱温给灭了,二便是培养了李存勖这个优秀的儿子。

  李存勖是个有名的孝子,对父亲的遗嘱自然不敢忘,李克用死后 ,年仅24岁的李存勖继承父业,此时他的局面可谓是危如垒卵,内部将领叛乱,外部梁军趁机围攻。但李存勖临危不惧,冷静应对,他首先巧用谋略,迅速果断地肃清了异己,稳固了国内政局。然后亲自率军驰援潞州,在三垂冈设伏大败梁军。三垂冈一役让晋军士气大振,也让天下人对这位刚刚继位的晋王不得不另眼相看。“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清代著名诗人严遂成的七言律诗《三垂冈》中,对李存勖的赞美之词也是毫无吝啬。

巩固局势后,李存勖便开始了父亲的复仇大计,也是自己一统天下的大计,他把三支箭供奉在宗庙内,而后亲征燕国,攻打刘仁恭父子,出征前,他从宗庙取出第一支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公元913年,李存勖攻破幽州,生擒刘仁恭父子,第二年,他返回太原,处死二人,完成父亲第一个遗愿后,他将第一支箭放回宗庙,向父亲复命。

而后,同样的方式,他先是大破契丹,而后消灭后梁,虽然整个过程崎岖坎坷,经历重重困难,他终究是完成了父亲的所有遗愿,并且实现了平定天下的宏图大业,在与契丹和梁军的无数次战争中,李存勖将他高超的军事谋略和独到的战略眼光展现得淋漓尽致。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并沿用“唐”为国号,史称后唐。

朱温曾悲凉地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我的儿子都是猪狗,我死后我那些儿子不是他的对手,梁国定会被他灭掉……”

他预料得一点也没错,不仅梁国最终被消灭,更甚的是他最终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友珪弑杀,比起老对头李克用,他的结局可谓悲惨至极,而他输就输在他比李克用少一个李存勖。

这是一个负重逆袭的励志典范,是一位天才的传奇故事。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一定非常完美的结局。但世间少有完美,特别是历史,似乎总是想留给后世一点遗憾和思考,而这一点在李存勖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人一旦没有了危机感,或没有更高的追求,所有的坏毛病都会立马暴露出来,功成身就以后,李存勖变成了那个教科书上的典型昏君——骄傲自满、安图享乐、不顾民生、宠信佞臣……

  李存勖的荒诞,首先一点是在于他宠信伶人,所谓伶人,便是唱戏的人,李存勖从小擅音律,爱唱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无可非议,但如果他狂热到把业余爱好和自己本职工作事业的地位颠倒了,那就比较危险了,而这种颠倒到了一国之君身上,往往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恶果,历史上这种事例数不胜数,有为爱痴狂而“烽火戏诸侯”的痴情君主周幽王,有书画精湛、独创“瘦金体”的艺术大师宋徽宗,还有能造能建、鬼斧神工的木工大匠明熹宗……这些人最终的结局无一例外都是带领王朝走向衰落或灭亡。

李存勖一方面自身沉迷于演艺事业无法自拔,每日朝堂之上与伶人嘻戏作闹荒废朝政,另一方面重用大批没有才能的伶人,伶人们恃宠而骄,肆无忌惮干扰军政,朝廷上下一派乌烟瘴气。

如果光是这一点,还不至于让他极速走向灭亡,他失败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的治国极度荒诞。平定天下后,李存勖并没有善待功臣,他对待下臣极为吝啬苛刻,也不体察民生,关心百姓疾苦,导致最终失去民心,众叛亲离。

李存勖在位期间,皇后刘氏大肆干政,刘皇后生性贪婪而吝啬,只顾聚敛钱财,不停从大臣手中搜刮,却从不奖赏。而李存勖的做法却是纵容和支持。天子独享财富,而大臣军士却穷困潦倒,甚至到了国内饥荒,连禁军亲眷都食不果腹的时候,依然舍不得开仓放粮。这样的做法让他迅速失去民心。

所以后来他的兄弟李嗣源取代他的地位时,人们很难说李嗣源是叛变篡位,因为李嗣源是将士们强拉硬拽地逼迫他造反,夺取帝位的,李嗣源取代李存勖完全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公元926年,贝州、邢州、沧州相继发生兵变,李存勖派李嗣源带兵前去平叛,谁知李嗣源带领的亲军却在途中哗变,李嗣源只得反戈与叛军汇合,反攻洛阳,李存勖气急败坏率军亲征,但此时他已经没有当年号令千军万马的英雄气概了,他率领的亲军在途中便逃散过半,更讽刺的是,他看见昔日被他宠信的伶人也在敌方阵中,顿时气得他吐血。甚至当他大喊:“谁跟我冲上去杀了这帮逆臣贼子,我回去赏他黄金万两”,士兵们给他的回答却是:“我的妻子儿女都已经饿死了,我还要这黄金有什么用……”

那些曾经跟随他东征西讨,开疆拓土的将士,此刻均已经离他远去,我们不知道当他发现身边已空无一人的时候,他是怎样的心情。是疑惑,是怨恨,还是悔恨……无论如何他已经没有机会了,他的故事即将终结了。

公元926年,李存勖在于叛军的战斗中,被流箭射死,时年四十三岁,一代传奇就此陨落。

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意义不只是告诉人们那些过往的人和事,它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我们如何处世为人、明辨是非。当我们内心挣扎迷茫,或是走到十字路口难以抉择的时候,翻开历史,我们总会看到前人的足迹,哪边是康庄大道,哪边是万丈深渊,那些曾经真真实实发生的故事,那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不会骗人。

那些曾经叱咤风云,惊世骇俗的传奇,终将慢慢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波澜不惊,但从不会消亡。如李存勖,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他只有那一刹那的绚丽,却留给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和无限的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