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记忆的隧道-14

2017-02-10  本文已影响0人  林嘉瑞

第十四章和,方能通达

我总算明白她为什么听不懂还热衷于我的数学课堂,就像画家的采风,就像作家的体验生活,呵,她真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瞌睡家。我拿出红笔,在她的作文后面留了个评语“在想象的国度自立为王,不失为一种生活良方。”不知醒来的她是否也会如我一样会心一笑。

她听完我的课总是大发感慨地说,数学也是一种哲学,它总结性地概括了事物的规律,像化学、物理等理科类的学科都是以数学为基础。数学研究了原理,总结了现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越抽象的东西就越具有概括性,普遍性。所有的抽象来源于生活,它不会毫无根据地凭空出现。

这我同意。

她又说,数学是个很美丽的学科,它不依附于某种职能而存在,比如专门为了研制个什么物件或是计算经济效益,它高高地立在这个领域里,不与其他学科纠缠,永远只能仰望,它不祈求以“实用”这种低姿态来博取人们的关注,高度就是这样,你可以攀登,但高度决不会降低。

我知道她只是很委婉地说数学之大无用。

有段时间我把网名加了个后缀“朗斯基”,她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她这是一个数学家的名字,有个著名的行列式叫“朗斯基行列式”,是怕我的常微分方程这一个学科挂科,就把名字加长一点儿,祈祷朗斯基的力量加持于我。

她大笑,说:“我还以为你是终于跟上了流行,取个名字还叫‘不露肉不舒服斯基’,哈哈,你是不是还想象过,在考试之前梦到自己的肚子被塞进了很多答案,还塞满了各种各样的试卷,不用复习,不用看书,第二天醒来做题什么的就势如破竹了。”

“怎么听上去像神授说唱艺人的故事。”

“被你发现啦,快祈祷祈祷,让格萨尔王入梦来。”她意犹未尽地接着讲,“你知道吗,我对室友开玩笑说我是‘不睡午觉会死星人’,一个室友补刀,说我是‘不睡午觉会死斯基’,另一个室友再补刀,就变成‘不睡午觉会死机’了,人民群众的想象力真是无穷无尽啊。”

我在想,和她生活在一起一定是件快乐的事情,我们的思维是那么的相像,她就像是另一个我,投射出我的影子,我的生活,但我却没有她那么多的欢乐。如果把我们两个人合并成同一个人,那个人一定有着完美的性格,健康的体格,与众不同的思想,不必像卢梭那样劳心劳力地创造所有优秀的环境来培养一个爱弥儿。

实在不能接受那个完美成长的爱弥儿最终毁灭,好不容易看到了爱弥儿和苏菲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美好的理想终于换来了圆满的大结局,后来一封书柬彻底震撼。一路读来,爱弥儿在卢梭这个老师的指挥下,完成了优秀父母的选取,童年的教养,全自然的教育,并获得了一位符合标准的妻子——苏菲。读来实在是佩服,一切都像是一个精确的实验,在实验的变量中,一切都可以调控,连身边的人都一一进行了规划和排除。卢梭最后也在婚礼上说付出了二十多年的心血来培养他,用尽全力去教育他。当爱弥儿完美的形象将永久定格时,一封书柬像是把刀,斩断了读者所有的幻想。

苏菲在几个月之内失去了儿子和母亲,为了缓解他的悲伤,他们两个进城了,之后发生了婚变,爱弥儿感到耻辱便离开了她,做工,最后在一艘船上被俘,成为了奴隶,也成为了奴隶总管。为什么卢梭在极力塑造完美的同时又去极力毁灭它?一切渲染的美好都成为了泡影,极力的自我否定,一种撕裂的痛感浸透了这个主题。为什么精确成长的爱弥儿竟抵不住命运的波折,他也说在老师的指导下虽不自由,但最自由,也是人生的高峰期。

卢梭在写到他牵着爱弥儿和苏菲的手时,他内心一定是洋溢着幸福的,现实生活中的卢梭没有家庭,也没有孩子,而在小说中却全部获得了,这本书满足了他多少内疚与孤独!面对“苏菲”这一角色,他花了不少笔墨写她怎样怎样地信任他,虽只是儿媳身份,但背后的情感或许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类似的,在卡夫卡生命的最后依然坚持为一个小女孩写关于洋娃娃旅行的信,对于他来说,一个女孩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是一个情人,一个精神的寄托,情感的释放。在真正的情人面前,他或许会有所顾忌,因为彼此都懂,彼此都有保留,但孩子会给他全部的信任,就像小说中的“苏菲”也是毫无保留地信任他,他可以隐藏起来,借“洋娃娃邮差”或者是另一种身份来表达自己全部的爱。每个人的情感都需要有一个出口,更需要有一个借口。

在前面爱弥儿成功的成长史中,我怀疑了;但读到爱弥儿后来的可悲处境时,我相信了。为什么我们总是愿意相信悲剧而质疑喜剧?

后来我和乙鸢谈到孩子,我说要给未来的孩子培养成数学狂人外加哲学理论派,从小听的童话就是希腊神话和各民族史诗,天天给他讲九章算术和黑格尔,课余时间弹琴写作雕刻耍文艺。她笑我怎么就归顺给了数学,奇怪,哪一个细胞先背叛了我的?

没课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去旁听中文系学生的课程,一起去听不同学院举办的讲座,甚至冒充哲学系的研究生去参加他们的研讨会。我们都是早早地到教室坐在前排等待开场,布置会场的工作人员看看我们,又看看表,觉得甚是惊奇;有时也会被着迷的学术粉丝席卷去所有的座位,她一点儿都不介意,还乐滋滋地让我陪她坐第一排前面的地上,戏称是“新华社拍摄专用位”;但有时挤到连一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就会找个空地,不知疲倦地站上两个小时。我喜欢这一切,喜欢这些来自人文学科的滋养,她说我是一张半透膜,文科的知识细腻微小,丝丝都入得了膜,而数学的颗粒太大,洞口太小,被卡在了门外。

我也会在不经意间用一些数学的专业语言来回答她,她一脸惊讶,像是一个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会了新词。我还一直以为在数学系什么都没有学到呢,后来才发现,数学是一个大染缸,身上花花绿绿全是它的色彩。

我们一起讨论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的区别,数学老师是刚性的大机器,有节奏地、有条理地大量喷射出知识;而语文老师是柔性的存在,有弹性地、有温度地缓缓流淌出思想和内涵。数学老师爱抄笔记,肢体语言急促有力;而语文老师爱让我们抄笔记,动作幅度舒缓到位。文科的东西天生有种美感,而理科的东西只有去爱它,才感受得到美感或是骨感。突然有一种感动,不论文学家还是科学家,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文学的伤春悲秋,内在心灵的探索,外在世界的感怀,这是一种方式。而科学家用实验,一次次思维的飞跃,科学的大讨论,这也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量子力学风行的时候,科学家们就是大众偶像,而文学思潮风起云涌时,又产生多少弄潮儿。

当我们读古人的诗,体会到几千年前的情感时能感到空前的共鸣与震撼;而我们重温历代科学家所做过的实验,证明过的结论时,眼前浮现的何尝不是他们的模样,他们的思考。文、理的终极目标都是了解这个世界,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其中微小的部分,不断地探索,文、理也都是殊途同归,古代的学者不都是文理皆通?她一直鼓励我,养气,用气,运文理之双气,和,方能通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