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茶淡饭总关情
儿子高中毕业即将离家时,忽然跟我说,妈妈,我很幸运,每天都吃完早饭上学,从没落过一顿早餐。我的很多同学都是常常不吃早饭就上学去的。
儿子,这是对妈妈的赞扬吗?忽然之间,我也想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
刚出国那阵子,我是一个只会煮面条的厨房菜鸟。一日三餐,除了鸡蛋挂面就是酱油兑水再加把青菜的挂面,美其名曰“阳春面”。也费了老大的劲儿学着炖点鸡汤,但也是鸡汤面。究其原因,要怪从前单位福利太好,双方父母照顾太周全,以至于我们都成了地地道道的巨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惯大米的南方人,没几顿功夫,这面就差点儿让人作呕。儿子嚷嚷着要吃米饭,要炒青菜,想念奶奶做的饭菜......
于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妈妈,也只好洗手做羹汤了。
这一做,转眼就是十几年。
记忆中第一次惊艳的作品是手擀面。
南方人不会做面食。当时合租公寓的一家子来自北方。他们每天做手擀面,包子,饺子,看得我们眼馋。于是我也学着做饺子。多出的面团揉了近一个小时,又是擀又是切的,做出了弹牙筋道的手擀面,出锅后面汤透着新鲜的香气,老公吃后大为赞叹:原来面条是可以自己做的!原来自己做的面条这么好吃!于是做手擀面的日子就成了老公儿子期待的节日。我在他们欢乐的期待中忙着做浇头,揉面,擀面,切面......一家人在租住的公寓里体验着移民之初最纯朴的快乐。
在简陋的公寓里,我成功的做出平生第一个蛋糕。那时美食博客刚刚起步,我在网上查到一个旅德华人的帖子,介绍怎样做戚风蛋糕的。在只有一个小烤盘的情况下,我和儿子生生地用打蛋器手动打发了鸡蛋。我们俩轮流挥舞着手臂打发蛋白,再打蛋黄,一个流程下来光打蛋就要大半个小时。我是左手酸了换右手;不到十岁的儿子能帮着一口气把蛋白打发。等到蛋糕进了烤箱,我们往往已是满头大汗。但满屋扑鼻的奶油香味,让人如此陶醉。原来,蛋糕是可以自己做的,做蛋糕这么简单!而且,自己做的蛋糕比店里买的更可口!
后来才知道,超市里可以买到手持电动打蛋器,价格很便宜,又非常好用。现在家里不仅有各式打蛋器,各种烘焙器具,电动打发鸡蛋却少了很多乐趣。
慢慢地,从简单的每餐两菜一汤到四才一汤,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慢慢地,我也能端出一桌待客的饭菜,也能简单应付年节大餐。日子就在一粥一饭间逝去。
在父母公婆身边时,爸爸总是笑我,阿拉女儿十只手指头并拢,这以后可怎么办才好?儿子出生以后,公公婆婆,两个勤快的长辈总是舍不得让我多做事情。可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们一家会漂洋过海,我这个一个劲地嚷嚷“君子远疱厨”的呆子,也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把菜谱当成名著读的时候,其实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
我们所在的城市,所有的公立学校是极少提供午餐的。但学校又非常重视营养学,规矩着实不少。开学季,为孩子们准备午饭及餐间点心实在要花不少心思呢。每日清晨六点,要准时起来给孩子准备午饭,炒蛋饭,卷饼,三明治等,一周天天不重样。水果饼干糕点,如果能自己做尽量不买。也有偷懒的时候,买一份麦当劳的汉堡某店的炸鸡,孩子有时剩了一些带回,总是嫌口味过重。谁说只有邻家饭菜香,妈妈的味道,才是他们认准的味道!给他们买垃圾食品,我的内心不是没有负疚感的。如果偶尔为之,自然可以自我安慰一下。如果连着一周,自认为不可饶恕!
这一坚持,竟是十多年不变。家里的人,也都习惯了粗茶淡饭的清汤寡味。
偶尔外食,竟至于不喜欢不习惯。
几周前,一家名曰“兰州拉面”的餐馆在附近的华人区开张,老公携我们乘兴前往。前后两个大门齐刷刷站满了等候的人。这架势,让我和孩子好生激动了一番。半小时后,终于有座位。落座之后,点菜,继续等候。大堂内的食客并不多,拉面的师傅好像并不熟练。在我环顾四周时,看到理汤师傅正用大勺往汤里加了五六勺满满的粉状东西,似乎是味精之类。在这当口,老公点的面上来了。直到老公吃完,我和孩子们的面仍迟迟不见踪影。继续等上半小时,饥肠辘辘。点的食物始终没来。于是去收银处退订单。经过拉面师傅工作台前,看他正满头大汗,应该是恨不得手脚并用了......
收银小姐对退订好像司空见惯,二话没说就处理好了。空有噱头的拉面店啊!
回家后,拿出冰箱现成的面团,加热现有的汤料。不一会儿我和女儿吃上了热乎乎香喷喷的手擀面。在旁的老公嘟哝着,我满嘴的味精味道,好像不用味精就不叫华人餐馆了......
其实味精不是可怕的东西。只是口味清淡了,对外食难免生出挑剔之心。而这种挑剔,往往要食材新鲜,做法原汁原味。一句话,既要美味,又要健康。我常常开玩笑,我们这一家子,好养活,但难伺候。
但这伺候一家子的日子里,却给我带来满满的温馨。寻常百姓家,要的不就是这一粥一饭间的烟火气息和平安喜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