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13版)书评读书想法

我读《心理学》‖书评(六)意识与睡眠

2023-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心中的星月

这一章我们将了解意识与睡眠之间的关系。“意识”这个词我们常常会提起,可是它看不见也摸不着,很难将它解释清楚,每个人的意识只有自己清楚,但又无法准确地把它形容出来,也许有时候你并不清楚自己意识的真正含义或是目的,所以意识总是带些神秘的色彩。而另一个让我们困惑好久的问题就是——人在睡眠时究竟有没有意识呢?不知道这一章能否解答我们心中的各种疑问呢,那就让我们现在开启探索意识与睡眠的神奇之旅吧。

首先我们要先学习几个关键述语的概念。

生物节律,生物系统中周期性的、或多或少有规律的波动,常常与外部时间线索保持一致,通常有心理学意义。例如鸟类的季节性迁徙、动物在冬天冬眠、女性的月经周期。

昼夜节律,一种生物节律,从高峰到高峰或从低谷到低谷大约24小时。最著名的昼夜节律是睡眠——觉醒周期。

内源性,有一些节律产生于内部,而非由外部线索引起。

人脑中的生物钟控制着生物节律,它位于下丘脑的一个微小的细胞群中,这个细胞群称为视交叉上核。视交叉上核调节激素和神经递质的波动水平,而激素和神经递质提供的反馈信息反过来也会影响视交叉上核的功能。

当正常情况下,视交叉上核控制的节律是同步的。如果你观察到了一个节律的峰值出现了,便可以准确地预测另一个峰值出现的时间。有点像你知道了北京时间,就可以知道纽约时间了。

当正常作息发生变化时,你的生物钟可能会失调,比如当人们乘坐飞机穿越几个时区时,会出现这种内在去同步化。睡眠和觉醒模式通常调节的很快,但是体温和内分泌周期需要几天才能恢复正常。所以很多生物节律会受到疾病、压力、药物和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

在生活中,有时工作职责和学业任务与身体自然的时钟相冲突。一些研究者把这些社会和生物时间的失调称为“社会性时差”

现在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睡眠。通过本书的学习,我知道睡眠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脑电波变小而不规则,我们在这个阶段常常会感到自己处于意识的边缘,属于轻度睡眠状态。

第二阶段,脑不定期发出短的、快而高幅的睡眠梭状波,这个阶段我们可能不会受到较小噪音的干扰。

第三阶段,脑电波非常慢,但波峰高,此时处于深度睡眠,呼吸和脉搏放慢,肌肉放松,只有用力摇晃或大的噪音才能被唤醒。我们经常提到的“梦游”就发生在这个阶段。

在深度睡眠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为30~45分钟),我们会从阶段三到阶段二再回到阶段一。接着我们进入了睡眠的第四阶段。此时的脑开始发射很快、有点不规则的长脉冲波,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变得不规则,有时脸和手指可能会出现小的抽动。

第四阶段,大多数骨骼肌柔软无力,避免被唤醒的脑引发身体动作。这个时候眼睛在眼皮下快速地运动,我们可能开始做梦了。这个阶段也叫快速眼动睡眠,持续的时间会从几分钟到一个小时,此时的脑电波活动模式会发生变化,类似于警觉的清醒状态。因为此时的脑极其活跃,也被称为“矛盾的睡眠”。这个阶段的梦常常是最生动的。

睡眠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把肌肉和脑产生的废物排出,修复细胞,补充能量,增强免疫力,在心理功能上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夜晚的睡眠不佳,心理灵活性、注意力以及创造力均会受到影响。如果连续几天一直保持清醒,人们甚至可能开始出现幻觉和错觉。有分析表明,每晚7~8小时的睡眠似乎是最佳的,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死亡的风险最低。

回顾一下,你最近的睡眠时间是否最佳呢?每天是真的有始终忙不完的工作,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致不停地追剧刷手机呢?既然睡眠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还不能有节制地控制自己的“清醒”时间呢?怪不得会有“世界睡眠日”,看来睡眠的重要性已经被全世界认可了。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和了解有关梦的一些知识了。说到梦,我一直觉得它很神奇,比如说人为什么会做梦?有的时候为什么梦和现实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什么有的时候感觉同一个梦会做很多遍?为什么有时候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或是短暂的场景我好像曾经梦见过似的?为什么在梦里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解释,当醒来后回忆时却觉得非常离普?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打开梦世界的大门吧。

本书对梦做了几种解释。

1.梦是解决问题的努力。有人说梦反映了对清醒时生活的一种持续的有意识的关注。比如学生常常会梦到关于考试或学习的梦。那怎么去理解梦也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机会去解决问题呢?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在离婚痛苦的人中,在睡梦中会进行自我恢复,夜晚的第一个梦通常比平时更快来临,持续时间更长,并且更情绪化。我想这也许可以当做他(她)一个发泄脾气和悲伤的窗口,待他(她)醒来,情绪应该不会像前一天那么低沉了吧。书上还说,有些即将康复的抑郁症患者,他们的梦往往会变得更积极,更乐观。

2.梦是思考。梦是我们清醒时认知活动的一种修改。在梦中,我们可以利用清醒时的记忆、知识和假设,对现实世界进行合理的模拟。虽然有些梦可能与我们日常生活无关,但可能在我们清醒时的某一瞬间占据了我们的思绪。

事实上,大脑皮层在清醒时参与知觉和认知处理的部分在做梦时也非常活跃,区别就是当我们睡着的时候,切断了来自外部世界以及身体运动的感觉反馈,脑的唯一输入是它自己的输出。

书上还说,婴幼儿的认知局限性使其不能创造真正的故事。他们的梦并不频繁,而且梦到的往往是寻常见到或认识的事物,比如说一个狗,或者是自己或是他人正在坐着。这让我想起了今天凌晨妹妹忽然醒了,并有点哭闹,后来我问她怎么了,是不是做梦了,她说她梦见妈妈不见了。

3.梦是脑活动的解读,即激活-整合理论。这是从生理学角度解释了梦。用专业术语来解释就是,梦在很大程度上是快速眼动睡眠期间脑桥神经元自发放电的结果。这些神经元控制着眼睛的运动、凝视,身体的平衡和姿势,并向大脑皮层在清醒时负责视觉处理和自主行为的感觉和运动区发送信息。然后大脑皮层通过将它们与现有的知识和记忆进行整合来理解它们。例如,当处理平衡的脑神经元放电时,大脑皮层可能会产生一个关于坠落的梦。我的理解就是,脑的神经元无规则地放电,然后大脑皮层在失去外界的刺激下,通过自身的知识做着不同的解释,因为每个人的记忆和认知储备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梦。

以上只是部分科学家们对梦的3种解释,其实梦对我们来说依然神秘,所有的解释都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无论我们的梦来源是什么,在解释自己的梦或他人的梦时都要谨慎。

我想,许多人可能和我一样,感觉催眠和梦一样,也带有一种我们普通人很难解释的神奇色彩。通过本书的学习,让我们终于可以亲手揭开催眠的那层神秘面纱了。

尽管科学家们对催眠究竟是什么意见不一,但他们普遍同意以下几点:

1.催眠反应更多地依赖被催眠的人的努力和特性,而非催眠师的技巧。这种催眠易感性与诸如轻信、顺从、或从众等一般人格特质无关,只与容易沉迷于活动和想象世界的能力弱相关。也就是说催眠成功与个体沉迷能力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联系的紧密程度较低。

2.不能强迫被催眠的人去做违背他们意愿的事

3.催眠状态下完成的技艺也能由未被催眠的但有明确目标的人完成。

4.催眠不能提高记忆的准确性。虽然有时催眠的确会提升回忆的信息量,但也同样增加了错误量,因此世界上许多科学协会都反对在法庭上使用“通过催眠想起”的证词。

5.催眠并没有产生对以前事件的再次体验。

6.催眠暗示已经被有效地应用于医学和心理学领域。比如有些人因烧伤、癌症和分娩引起的疼痛,经催眠后得到了显著的缓解。

通过以上6点,是不是觉得催眠也没有那么神秘了呢?看来一些电视剧或电影都把催眠师给“神”化了,不过这种“神话”才可能吸引更多的追剧者或观影者。

那催眠到底是什么呢?本书也给了三种理论供我们参考。

1.分离理论。即催眠像清醒的梦,甚至是简单的注意力分散,涉及分离,一种意识的分裂,在那种状态下意识的一部分独于其他意识而存在。在很多被催眠的人中,大部分的心智受制于催眠暗示,有一部分心智是隐藏的观察者,仅观察不参与其中。除非给予特殊的指令,否则被催眠的心智意识不到观察者的存在。

2.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催眠的效果是催眠师的社会影响与参与者的能力、信念、期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催眠状态下会报告被灵魂附体或是被外星人绑架了。

3.生物学理论。从脑电波研究中,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的催眠状态时,发出的脑电波与放松的觉醒状态有关。催眠还可以减少两个心理任务之间的冲突。比如著名的stroop测试。

在这项测试中,参与者看一些表示颜色的字,其中有些字与颜色对应,其他的字被写成不同的颜色。你会发现识别一个字的颜色比识别其他物品的颜色要困难。这是因为我们自动倾向的是阅读字句,而不是颜色命名。但是把表示颜色的字换成任何与颜色无关的字时,你会很轻松地说出颜色。但经过催眠后,你却能很快并准确地进行颜色命名。这说明催眠可以影响脑的激活模式。

看到这是不是忽然感觉到本来好像揭开了催眠的神秘面纱,结果面纱下的表情又让你迷惑了。没关系,至少我们通过本书的学习比以往更了解催眠了。

书中还提到了正念冥想,它可以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大家有机会可以试试看哦!

本章还介绍了改变意识的药物,及其具体的分类。这些药物是通过改变脑和身体的生物化学过程来改变知觉、情绪、思维或行为的物质,它们统称为精神活性药物。最常见精神活性药物有尼古丁、酒精、大麻、熬思卡林、阿片、可卡因、佩奥特碱及咖啡因。是不是感觉心理学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了。那我们就更有学习心理学的必要了。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些药物的分类吧。根据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对行为和情绪的影响,这些药物可分为兴奋剂、抑制剂、麻醉剂或迷幻剂。

1.兴奋剂。能加速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包括尼古丁、咖啡因、可卡因、苯丙胺类、甲基苯丙胺。这些药物使用适量时,会使人产生兴奋、自信和幸福感或欣快感。大量服用会使人焦虑、紧张和过度警觉。非常大的剂量可能导致抽搐、心力衰竭或死亡。这些药物虽然可以让使用者感到精力充沛,但实际上并不会增加能量储备,当作用逐渐消失时,可能会出现疲劳、易怒和抑郁。

其中可卡因是一种天然药物,从古柯树的叶子中提取。

2.抑制剂。能减缓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包括酒精、镇静剂、巴比妥类药物。这些药增强了一种抑制神经元相互交流能力的神经递质的活性。适量服用会使人感到平静、困倦,从而减轻焦虑、内疚、紧张和压抑。大量服用可对疼痛感觉迟钝。服用超大剂量可导致心跳不规律、痉挛以及死亡。

3.麻醉剂。能减轻疼痛。包括从罂粟中提取的阿片、阿片的衍生物海洛因、芬太尼和美沙酮等合成物、可待因和可待因类止疼药。这些药物与内啡肽作用于一些相同的脑神经,有些药物还对情绪有较大的影响(内啡肽是一种人体自身合成的内源性肽类激素)。当注射麻醉剂时,可以增强多巴胺的传递,而产生一种冲动、突然的快感,减少焦虑和动力。但麻醉剂极易上瘾,大量使用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4.迷幻剂。会扰乱正常的思维过程,有时会产生幻觉,尤其是视幻。包括麦角酸二乙酰胺、麦司卡林(来自仙人掌)、鼠尾草(一种植物)、和赛洛西滨(来自某种蘑菇)。对迷幻剂的反应因人而异,对个体的作用也因时而异。

还有一些药物不属于以上四类,或是结合了一种以上的成分。例如大麻,在食物和饮料中被吸食或消费(大麻的应用在美国一些州是合法的)。大麻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四氢大麻酚,提取自大麻类植物。大量剂使用大麻会引起幻觉和不真实感。长期使用会出现记忆与学习障碍。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些药物的生理作用。药物可以增加或减少突触处神经递质的释放,阻止释放过多神经递质的细胞再摄取,或干扰与神经递质正常结合的受体。

在某些情况下,反复使用某些精神活性药物会导致耐受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越来越多的药物来产生同样的效果。当停止使用药物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症状包括恶心、腹绞痛、出汗、痉挛、抑郁、睡眠障碍以及对药物的强烈可望。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些药物的心理作用。对于一种精神活性药物的反应,不仅取决于药物的化学性质,还取决于个体对药物的经验、个体特征、环境设置及心理定势。

1.药物的经验是指一个人服用药物的次数。比如一个人在使用药物一段时间后,反应可能会越来越积极。

2.个人特征包括情绪唤醒和个性的初始状态。例如一种药物在疲劳时和发怒时可能出现不同的效果。

3.环境设置是指使用药物时的背景。比如一个人在家喝酒会感到困倦,在聚会上喝酒却非常兴奋。

4.心理定势是指个体对药物效果的期望和使用药物的原因。也就是说使用药物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效果。

怎么样,看完后是不是很涨知识?写学术类书集的书评与写小说的读后感不同,前者需要专业的词语来叙述或是有些章段直接就是“拿来主义”,融入太多的个人想法反而会让读者快速地抽离于对知识的汲取。不知道大家对我的书评是否满意,不管怎样,只要友友们通过我的文章能够获得知识,这对于我来说就已经很OK啦!

最后谢谢大家的阅读,本章书评到此就结束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