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陈寅恪《柳传》五二四——共谋王室(九)、2025-06-26



(2)先生笺释二人绝交之原委
①首先,周延儒借顾玉书之手,泄露牧斋为冯铨翻案书信,以打击牧斋再士林中的威望,为不提牧斋为相做舆论准备。
先生笺释曰:《南雷文定后集二顾玉书墓志铭》略云:乙丑(康熙廿四年)余泛吴舫,遂主周氏。(寅恪案:“周氏”指周顺昌子茂兰。)于其座上见顾宗俊者,为玉书之子,流落可念,且以其父墓志铭为请。玉书名麟生,世为常熟人。父大章陕西副使,谥裕愍。宜兴者,裕愍之门人。其再相也,玉章(胡案:检影印是书为玉书)入其幕中。起废蠲逋清狱薄赋四事,玉书颇与闻之。虞山故与宜兴涿鹿善,宜兴心欲起涿鹿(指冯铨),而众论不同,姑徐之以观其变。虞山遂致书宜兴云:“阁下含弘光大,至精识微。具司马公之诚一,寇莱公之刚断,而济之以王文正之安和,韩魏公之宏博。目今起废为朝正第一。至如涿鹿,余不具论,当年守涿之功,屹然为畿内保障,岂可一旦抹杀,尚浮沉启事乎?往见子丑之际,持局者过于矜愎,流为敧侧,一往不返,激成横流。此正今日之前车也。”玉书见而讶其翻逆案也,年少气盛,不顾利害,以其书泄之于外,举朝大哗。虞山闻而恨之,后十年玉书有家难,虞山不能忘情,几置之死,因徙居吴门。家世膏粱,骤承贫薄。
寅恪案:玉书所见牧斋致玉绳书,当是牧斋于崇祯十四年九月玉绳再相至北京以后及得周彝仲书以前所作,其欲玉绳荐起冯振鹭,乃阴为己身再起之预备。盖牧斋与振鹭在当时虽为对立之党派,然若思陵能统一并用,则冯氏得起,己身亦可同进矣。茲姑不论其此时之用心如何,但其以《易经坤彖》“含弘光大”之义为说,实亦牧斋于明末南都时所持之政见也。颇疑朱由崧之“一年天子小朝廷”(见《有学集八长干塔光诗集 一年》七律)其以“弘光”为年号者,固出于此,而拟此“弘光”之号,即采自牧斋之意,殆欲以含弘光大,统一并用,标榜当时政策之故欤?
关于牧斋致玉绳此书,尚有可注意者二事。一为牧斋称誉玉绳,连举北宋宰相司马光寇准王旦韩琦四人以相比拟,足见牧斋用典适切,非俭腹者可及,然亦由其熟玩《东都事略》之故。牧斋于王称之书,曾有一段因缘,观《初学集八五书东都事略后》及《有学集四六跋东都事略》并同书《三一族孙嗣美合葬墓志铭》等可知也。二为前论《有美诗》谓黄梨洲虽与牧斋交谊笃挚,然时有讥刺之语,殊不可解,意者太冲于阉党有杀父之仇,其见解绝异于牧斋之“含弘光大”。牧斋殁后廿一年,梨洲游苏州,目睹旧朝党家之沦落,乃知实由受之追恨玉书泄其密书所致,因遂于畴昔夙好之人不惜为不满之辞耶?
胡案:冯铨作为魏忠贤余党,在士林名誉之坏,人不敢提及。牧斋为之翻案,亦被划为臭狗屎一类,在东林为人不齿。这是周延儒的手法,利用顾玉书年轻气盛,且为牧斋常熟同乡,顾氏所言,就有很大的可信性。周氏之坏,可以想象也。
②周延儒再相,侯恂、牧斋有力焉
先生笺释曰:至玉绳之再相颇由东林推动之故,此事今不能详述,亦不必详述,但旧籍中有关于周延儒再相侯恂与有力焉一节,茲录于下,其正确之性质尚待考实。唯以其与后论侯恂方域父子及左良玉事牵涉,故并附及之,以备参究。
文秉《烈皇小识七崇祯十年辛巳》条云:召予告大学士周延儒于家。先是阁臣虽内外兼用,鲜有当圣意者。众推宜兴颇有机巧,或能仰副,而圣意亦及之。于是庶吉士张溥、礼部员外郞吴昌时为之经营,涿州冯铨、河南侯恂、桐城阮大铖(寅恪案:“桐城”当作“怀宁”。此误)等分任一股,每股银万金,共费六万两,始得再召。
寅恪案:张天如吴来之为策画玉绳再相之主要人物,各出一股,不待多论。冯振鹭侯若谷阮集之三人各分任一股,合张吴二股计之,共为五股。六股之数尚少一股,文氏独缺分任此股之主名,当有所讳。牧斋于此颇有嫌疑。然今考牧斋此时正为河东君之事,筹措经营,精疲力竭,若黄扉金屋同时并举,揆之虞山平日经济状况,恐未必有此能力也。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