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应》摘要(下)

2018-06-13  本文已影响29人  王家胖丫头

第8章 进攻与防守——战斗反应

愤怒情绪难以伪装和掩饰愤怒是所有情绪中,需要能量最大的一个,对能量的需求超过了大哭和大笑。因此,愤怒情绪一旦被唤醒,全身上下都会协调统一,进入明显的战斗状态。能量的储备和运输,需要呼吸与血液循环的配合。因此,人一旦产生愤怒情绪,必然会增加呼吸的深度,试图吸入更多的氧气用于战斗。循环系统在愤怒情绪的指引下,会安排心脏加速用力收缩,提高血液循环的量和速度,同时血压升高,提供充足的氧气和燃料物质给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

战斗反应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战斗准备、战斗发力和防守保护。

8.1 战斗准备

这些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自己悄悄用力。

战斗的欲望被愤怒情绪点燃,行为人会出现下列反应:身体趋前,下巴降低,视线集中,虹膜向上翻看对手,甚至有可能露出下眼白。

脸红的状态通常只出现在吵架的时候(没有动手),因为吵架是靠脑力的;一旦演变成肢体冲突,脸上就不会有那么明显的颜色变化了,有的人还会失去血色。

8.1.2 握拳

无论是站姿还是坐姿,心怀对抗的人可能会做出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动作,就是握拳。

即使是行为人不着力度的轻轻捏握,这个动作也足以揭示对抗心态的存在

8.1.3 咬牙切齿

咬牙动作在测试过程中的不经意出现,是被测试人感受到危险和压力的经典表现,被测试人潜意识中希望通过牙齿的进攻,消灭负面刺激源。如图8-4。

8.1.4 叉腰

准备战斗的双方都会尽可能让自己比对方高,挺胸抬头是必须的。脊柱挺直、下巴抬高,叉腰的动作说明潜意识中并不想进攻。

有一种姿态很有意思,那就是挺胸抬头的同时,把双臂叉在腰间。这个经常出现在吵架镜头里的姿势,其实是一种矛盾结合体。一方面,要把自己的形象建立的无比高大;另一方面,又把双手牢牢地限制在身体上,潜意识里不用于进攻,只用于造型。

真实情绪驱动的行为中,愤怒是决不允许躯干弯曲的,躯干弯曲只能来自弱势心态,例如愧疚或难过。

8.1.5 最隐晦的战斗准备——指尖控制

行为人产生了用于进攻的能量,但是因为需要自我抑制,所以这些能量没有指向其他对象,而是通过自身肢体的对抗来消耗。包括握拳、咬牙,以及试图折断一支签字笔等等,都把能量暗中消耗在自己的身体里。

指尖的快速对齐

其实,这个十指对齐的动作,有着非常明确的生理意义——精准控制。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大脑里装满了何种知识和智慧,他们想做出这个动作的前提,必须是用大脑精准地控制好十根手指的运动和位置,尤其是在有其他刺激源干扰的情况下。

当心里面在计算那道除法题的时候,同步完成十指对齐是比较费力的事情。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侃侃而谈的同时,还能做出这样的精准控制的动作,说明这类行为没有成为他大脑的负担,行为人所有正在做出的表述,都在精准控制之中。我们都知道,如果是生活里有事情要问清楚,或者遇到了可能是骗子的人,或者需要验证对方的真伪,或者是刑事案件的询问或讯问,再或者是测谎,当你对面的人正在实施精准控制的话,那么我们至少要将防备级别提升至很高,才可能不被欺骗。

8.2 战斗发力

第二种战斗反应比较直观,其典型特征是行为人能量膨胀,并将这些力量发挥出来,形成进攻动作或变形的进攻动作,它们主要呈现为以下表现。

8.2.1 语言少且单一

由于大部分血液被输送到搏斗用的四肢中去了,所以留给大脑灰质(负责高级功能)的能量减少,因此处于愤怒状态的人比较容易失去理智,心中暂时只有一件事——打败对方,而对周围环境以及局势的判断水准会降低。

用食指或指关节用力敲打桌面的动作,也是攻击动作的变形之一。这个动作一般会配合着强有力的语言表述出现。如果是单一方面发言,这个动作的出现表示说话的人非常有自信,心态强势,认为自己所说的是必然的事情,动作用于强调语言。在争论过程中,某一方强调自己的观点时,如果出现这种动作,则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对对方的不顺从、不理解表示不满了。

拇指天然用于表示赞美或认同。讲话时用拇指指向自己,不论所指的部位是鼻子还是胸口,都是一种非常强势的自我认同,所表达的潜台词是“我很牛”。如果是对别人竖起大拇指,则是对对方的肯定或鼓励。

8.2.5 如何辨别愤怒情绪的真伪?

假的愤怒是设计出来的,是通过思维控制来完成的表演,由于没有情绪的直接驱动,无论从力度还是从时机而言,都会不能实现完全同步,会出现大量破绽。

8.3 防御保护

进攻迹象是积极的战斗状态,一般行为人对自己比较自信,或者是出自豁出去了不顾一切的搏命心态,代表行为人处于强势心态,希望取胜。

与安慰反应不同的是,防御反应不会让自己变得舒适,只是为了阻止负面刺激的持续伤害。防御反应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建立屏障和阻断反应。

8.3.1 建立屏障

图8-14 双手交叉的经典防御姿态建立屏障反应是指被测试人在头或者躯干周围,试图使用四肢或者物体建立障碍,以便可以阻碍负面刺激源的进攻。

1.可进可退的抱臂屏障

人类的身体前侧(包括颈前侧和胸腹面)集中了身体中大部分比较敏感脆弱的器官,比如咽喉、双乳、太阳神经丛(位于胸椎骨下方)、生殖器等,因此神经系统对它们的保护也格外严格。遇到负面的刺激源时(危险、不适、紧张、挑衅),出于对躯干的保护意识,人会在躯干与刺激源之间建立一道屏障,至少是概念上的屏障,用以保护自己。

(1)最强防御状态——一触即发

图8-15 双手交叉的积极防御姿态

积极的防御状态是做好战斗准备的防御反应,通常配合出现的身体形态是:躯干挺直、抬头挺胸、双腿跨立。这样的综合动作,一般出自愤怒情绪的主导,意味着比较强势,有可能出现反击。如图8-15。

②如果还出现岔开双脚站立的动作,一方面是领地意识使然,另一方面能够使身体看起来很稳,以表现不退缩的斗争心态以及强有力的领地保护和反击准备。

(2)消极防御抱臂

图8-16 双手交叉的消极防御姿态

消极的防御状态则相反,脊柱弯曲、头也会降低、双腿不会挺立,如果是坐姿,上身可能会靠在椅背上并侧面面向刺激源,看起来和怕冷的反应差不多。如图8-16。

这样的抱臂纯粹出于恐惧、忧虑等消极情绪。

2.可进可退的无辜状——耸肩

双肩耸起,摊开双手掌心向上,一般配合的台词是“Nothing(没事,没什么)”“关我啥事”“我不知道”“没办法了”。

这个耸肩的动作也是经典的防御反应。如图8-17。

耸肩摊掌的肢体语言可以解释为:我很弱,我害怕,我无能(为力),而且你看,我手里什么都没有拿,没有进攻的意思。

耸肩的动作,和抱臂一样,到底表达了行为人的强势心态还是弱势心态,完全取决于躯干的弯曲程度。 同样是耸肩的手臂姿态保持不变,挺直躯干的耸肩表达了强势心态,可用台词“关我屁事”“我无所谓”“我不关心”来描绘高冷内心。而弯曲躯干的耸肩,则表达了“我没有办法啊”“我也不想这样啊”“我不知道啊”“你放过我吧”等弱势心态的呼唤。

8.3.2 最完整防御态

就算你想好不要动,在受到攻击的时候还是会动,因为生理行为的优先级高于社交行为。

所有人躲球的动作都几乎一样——弯曲、扭转躯干,建立四肢阻隔。

更加细致的动作细节包括:耸肩的同时向下缩头,扭转躯干的朝向并弯曲躯干,防止躯干胸腹面被攻击,抬起双手和一条腿蜷缩在躯干前面建立屏障。

图8-18 最完整防御姿态

这样的最完整防御态,映射了最弱势的不抵抗心理。如果你在对手身上看到这样的反应形态,说明在那一刻,他完全认为自己是输的一方,无力抵抗。

还有一种针对嘴的阻断行为,对测谎更加有价值,那就是在说话的时候,用手挡住嘴,表示阻止言语的继续。

①如果动作发生在未讲话之前,则是不愿意说出来;

②如果发生在讲话的过程中,突然停住,用手捂住嘴,则表示说错话了,或者“不应该说出来”的悔意;

③如果发生在说完话之后,看起来好像是擦擦嘴,或者配合咳嗽的动作,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话表示否定,也就是说,他在否定自己刚才说的话。

本章总结

战斗反应中的进攻反应,映射了行为人的愤怒情绪和取胜欲望,是强势心态的表现;防御反应,映射了行为人的躲避和承受,是弱势心态的表现。

战斗反应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战斗准备、战斗发力和防御保护。

战斗准备的反应特征,是行为人在使用不明显的方式暗中发力,只是发力的对象不是外界目标,而是“自己和自己使劲儿”。比如,握拳、抓握手臂、两手指大力对顶、咬牙切齿、拉拽自己的衣饰、脚踩碾压或者用力捏自己手里的核桃等。

战斗发力的反应特征,是嫌疑人在使用明的或暗的发力方式,将不起眼的力量发挥到外界对象上,但往往不会直接指向刺激源。比如,手指的戳点动作、敲桌子、拍桌子、甩书本、墩杯子、摔手机、摔门等,这些动作经过变形之后,原有的进攻意义变得隐晦而不起眼,但是仍然能够表现行为人的抗争心态和求胜欲望。这是强势心态的表达方式。

防御保护的反应特征,是躯干弯曲、手脚四肢实施隔断,同时还会自然出现躯干的扭转,以避免刺激源直接侵犯胸、腹、生殖器一面。由于利益威胁是引发愤怒情绪和斗志的根本原因,所以,一旦被测试人出现愤怒情绪,则说明他感受到了刺激源带来的威胁。在测试这种具体情境下,这个刺激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有可能就是大家共同关心、被测试人拼命掩盖的真相线索。


第9章 胜败并非常事——胜败反应

总结一下的话,大致有三种表现:喜悦、炫耀和放松。

基础理论:重力原理克服重力是所有生物能够在地球上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各种生物需要想方设法对抗的第一阻力。对重力的对抗也会存在于惊讶、笑容、愤怒等微小的肌肉运动中。

神经兴奋程度越高,所调配的能量就越大,对于重力的反抗也就越明显;神经兴奋程度低,所调配的能量就越少,对重力的反抗能力就会不足;如果神经系统进入抑制状态,就会造成能量的停止补充和快速流失,无法继续抵抗重力的吸引,身体相关部位呈现无力下坠的状态。我们将这个规律命名为重力原理。

9.1 胜利反应

9.1.1 胜利姿态

战争或者比赛的胜利者通常会习惯性地做出一些动作,比如高举双手、高声啸叫,这些消耗很多能量的动作,原始动力旨在获取更多的关注。

胜利结果的人,会产生积极情绪,情绪会调动能量储备。

战斗的时候,身体会储备大量的能量用于脑力或者体力的较量。在战斗结束之后,需要将多余的能量释放出来,同时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体恢复到平常的正常状态,否则长期兴奋会导致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负担过重。

跳起来是经典的反重力动作,而欢呼则是获取更多关注的一种炫耀方式,同时还能起到调整呼吸、消耗能量的作用。

其实,在高举双手表达胜利喜悦的同时,躯干和腿就会自然挺直,让整个人达到自然身高的极值。

9.1.2 胜利动作

1.眉飞色舞

当一个人产生优越感或收益感后,愉悦情绪会激发眉毛区域的活动,使得眉毛运动的幅度和频率都大幅增加,而且眉毛运动的方式也多变起来。

2.摇头晃脑女孩子在得意的时候,经常会满脸笑意地将头轻微地晃动几下,不是摇头的转动,是左右倾斜的钟摆式晃动,幅度很小,频率很高,整个动作全部完成在1秒之内。这个动作貌似微小且快速,但其实需要比较多的能量才能故意表演出来,只有在情绪使然的时候,才会油然而生,当事人自己都不一定会注意到。

动作越大或者越复杂,需要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对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要求也越高。

3.手指轮敲

在进攻反应中,我们曾经讲过针对桌面的进攻动作,反映了行为人的愤怒情绪。但并不是所有手指敲桌面都是愤怒的表现,有一种手指敲击桌面表达的是满意或得意。当行为人用一只手的四根手指,或包括大拇指在内的五根手指,依次“嗒”“嗒”“嗒”“嗒”轻落在桌面上,且抬起后会做一个短时间的翘起并做空中滞停,然后继续轮替落在桌面上,这个动作被称为“悠闲手指”,是得意心态所特有的敲指方式。

图9-10

4.直腿晃脚

但是,当行为人把双腿伸展开,接近伸直的状态下脚踝撘叠起来,并以脚踝为轴晃动脚掌的话,则是惬意而舒适的心态表现,在对抗情境中,可以表示行为人出现了胜利反应,心态松弛且得意,如图9-10。

9.2 失败反应

战败的一方,失去的不仅是利益,还有能量。

9.2.1 身体的垂落

能量的失去会在几个地方明显地产生变化:眼睛失去光彩,变得无神;由于没有能量,身体受重力作用影响,整体呈下坠趋势,不会再出现反抗重力的动作和反应,包括面部肌肉,也会呈现出一致的松弛、下垂状态(详见《微表情》一书);躯干无法保持继续挺直,头也会向下低;如果是站姿,还会出现身体重心降低、腿也因为失去力量而自然弯曲,或蹲或坐在地上,整个身体呈收缩趋势;呼吸变得微弱,反应变得迟钝。

总而言之一句话,失败之人身体反应符合重力原理,无力抵抗重力的牵引。这些反应以及类似的反应变形,都能充分说明战败者的心理状态:接受损失,放弃对抗。

但是,悲伤的情绪和悲痛的情绪是完全不同的心态造成的。悲伤是源自“无奈的失去”,悲痛则是源自对负面结果(如:失去自己所关注或爱护的人或物)的不认可、不相信、不接受的心理状态,还会感到后悔、不平,还想努力改变现状,还有能量表达这些不满和期望,因此悲痛的经典表现是号啕大哭,而悲伤则多是“黯然神伤”的幽幽状态。

9.2.2 无奈的叹息

在表达无可奈何的时候,人会用长呼气来降低身体的内压,同时也是神经系统降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压抑态恢复兴奋态的尝试

同时,可能配以把整张脸遮挡起来擦拭的恢复性动作,如图9-12。这样的叹息一般用于表示无奈的评估和感受,但如果用言语来表达,则看起来是不放弃不接受的语义,如“不敢相信”

除了表面上的不相信、不接受之外,其本质为无可奈何,以及懊悔和自责。

9.2.3 长期的压抑

战败后的人会产生比较低的自我认知,神经系统进入压抑且敏感的状态,害怕再次受到伤害,会较长时间习惯性地使自己处于弱势地位和防护状态。

所以,长期的挫败感可能会让人形成这样的姿态习惯:略微低头(收下巴),双眼轻微向上翻着看人,身体不挺拔,肢体动作有收缩趋势,比较拘谨,不是自然状态。

由于这样的人比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多数都会主观上将中性刺激臆想为负面刺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谨慎对待他们。

本章总结

胜利反应表现:胜利心态的人,会变得神经和肌体都很兴奋,充满着能量的支持,所以在有所抑制的前提下,他们会呈现出很多活跃的表现。比如:

1.眉毛动作多,笑容抑制不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眉飞色舞;

2.眼睛会灵动多变,会不断观察值得注意的人,试图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成就,甚至希望获得认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意的炫耀和示威;

3.头部的晃动,不是点头,不是摇头,而是各个方向的晃动;戏曲艺术中,有时为了表现小花旦的得意,会表演为眼睛向两侧大幅转动切换,同时配以笑容,再加上头部向两个耳朵指向的方向摇晃;

4.双肩快速抖动;

5.摇晃躯干,与摇晃头部是一样的道理,就像松弛的人走进舞厅里随着音乐摇摆那样,只是动作幅度小很多;

6.手指动作多且没有目的,比如用手指连续轻轻敲击桌面;

7.如果椅子有弹性,还可能出现依靠椅背前后轻轻摇晃躯干的动作;

8.双脚交叠在一起,脚的晃动摇摆。

失败反应主要表现在精神注意力和身体支撑力的双重无力感。精神上无精打采,不关心新的事物和信息,因为失败者已经损失了最重要的利益,此时此刻不会也没有能力关心其他的事情。而身体方面则因为颓废和没有精神,呈现出自然散落状,头、躯干、四肢,都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低沉,脊柱不会挺直,头不会昂起,双手不会高举不会大幅挥舞,双腿不会呈现出大幅分开、踮脚尖、抖动或者晃动等姿态,也不会笔直地站立,等等。


第10章 关键时刻,别被呼吸出卖——呼吸反应

呼吸的幅度或频率增加,说明行为人兴奋度增加,反之兴奋度降低。如果行为人在控制呼吸的速度并减少单位时间呼出和吸入的量,则说明行为人进入小心翼翼的对抗状态。

面部表情、语音语义、呼吸以及肢体姿态和动作,是心理应激微反应分析体系的四大指标。

10.1 呼吸的生理作用

无论是神经系统还是运动系统,以及其他的人体生理活动,这些生理活动越多、越兴奋,客观上就需要更多的氧气。因为身体的耗氧量急剧上升,会导致血氧浓度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者都会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下达指令给呼吸肌,导致呼吸加深加快,也就是使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幅度加大。这样就可以实现增大氧气吸入量,保证对生理活动的能量供给。增大氧气吸入量的方式,既可以是单次深吸气,也可以是加快吸气的频率,也可以出现二者同时出现的反应。

10.2 呼吸能否被控制

比较同时出现的吸气和呼气,如果应激反应中呼气明显增强,而吸气没有变化的情况,我们简称为呼气增强。在嫌弃、愤怒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这种呼吸反应。

1.厌恶的呼气

增强厌恶情绪的本质是嫌弃和排斥,是自上而下的否定。

最强的厌恶,会让人屏住呼吸,拒绝继续接受嗅觉的负面刺激。但是不屑和轻蔑两种程度的厌恶情绪,表现在呼吸上的相关反应,是快速增大呼气量。用嘴来增强呼气,就是“切”的发音,同时可能配有轻蔑笑容。用鼻子来增强呼气,就是“哼”的发音,或者是不发声的快速呼气。

2.愤怒的呼气增强

愤怒情绪一旦产生,人体会相应引发很多生理反应:吸气量增大,血压升高,体内的压力会陡然增加。被测试人会通过加重呼气来舒缓由愤怒而引发的体压升高,最常见的表现是通过鼻孔向外喷气。

即使行为人处于克制的愤怒状态,他的表情仍然可以保持微笑,但鼻孔中呼出的强烈气息却很少有人能控制得完美无瑕。

3.放松的呼气

增强在经历过强大压力之后,如果毫发无损,或者确认已经转危为安,行为人会通过大幅度的呼气来缓解身体和神经系统的压力。这种呼气增强,通常是用嘴“吁”出来的

10.3.3 吸气和呼气同步增强

愤怒的剧烈呼吸如果没有身体运动的配合,主要特征是幅度大,但频率不高。

恐惧的躲闪,同样会让全身上下都很兴奋,但主要用于隐藏和逃跑,客观上会引起呼吸的同步加剧。与愤怒的同步呼吸加剧不同,恐惧的呼吸加剧主要特征是频率高,但每一次呼气和吸气都可以不充分完成。如果看到这种小幅度的快速呼吸,可以判断行为人心存恐惧。

简单地说,就是人在心跳过速和血压升高的时候,会采用深呼吸的方式来缓解这种不适。因此,深呼吸的动因,也有可能不是直接源自恐惧的情绪,而是因为体内的血液循环状态改变,感觉很不舒服,进而试图使用呼吸来调整身体内部的压力。

10.4 呼吸减弱和抑制

吃惊时候的本能反应是快速吸一口气,留着备用。但随后如果感受到恐惧的时候,尤其是迫于客观条件不能逃跑、不能反抗的时候,例如现代社会的规则、礼仪等,则会出现屏住呼吸或者减弱呼吸的冻结反应。这样的呼吸减弱反应,映射了行为人的恐惧情绪和感受。

在被捕猎的过程中,弱势的一方不能战斗(打不赢)则只有逃跑,如果跑得也不快,那就只能藏起来了。而隐藏的时候,如果呼吸不加以注意,气流的流动和呼吸的声音则会把自己的位置暴露给捕猎者,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长期进化积累的本能是,隐藏自己的时候会减弱甚至停止呼吸。

根据这个结论进行推导,如果老板骂人的时候发现,挨骂的家伙居然呼吸剧烈,这是应当留意的反常反应,往往意味着挨批的人有委屈、不服甚至反抗的情绪,需要进一步了解信息。呼吸的冻结反应是屏住呼吸或者降低呼吸的幅度和频率,也就是俗话说的“大气都不敢喘”。

本章总结

同样在有控制的前提下,不同情绪状态会呈现出不同的呼吸状态变化。

有控制的惊讶时,会先小幅度快速吸入一口气,然后暂停呼吸;轻度厌恶,也就是不屑或轻蔑的时候,会表现为小幅度快速呼气,有控制时几不可见;深度厌恶的时候,会屏住呼吸尽快远离后,再恢复呼吸;有控制的愤怒,会采用鼻孔向外深长呼气;恐惧的时候,尽管身体非常兴奋,但因为剧烈呼吸会造成声音和气息的流动,所以有控制的轻微恐惧时,比如小心谨慎的时候,行为人会使用悄悄的深长呼吸,单位时间进气量和出气量都很小,以免被他人注意到。这就是常说的“大气都不敢出”。如果行为人处于比较强烈的恐惧情绪状态,但又在尽量控制自己的行为,他通常会采用高频小幅呼吸,连续地快速换气,但每一次呼吸的量都不大。


第11章 微反应辨谎

11.1 什么是说谎

说谎行为的最核心特征是:表达与认知相矛盾。 用更形象的话来解释,就是:如果一个人脑子里想的是A,但嘴里说出来的是B,那么他就在说谎。

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至少要知道两个信息,即行为人“想的是什么”和“表达的(通常是说的)是什么”。

11.1.1 实话的标准

如果认知和表达一致,则行为人没有说谎。

说谎与否,不与客观事实做比对,仅以行为人的主观认知作比对。让一个色盲症患者依次识别红、绿、蓝三盏灯。每次只显示一盏灯之后,问被试他所看到的颜色,要求他如实表达不要瞎猜。那么这位无法辨别颜色的被试,每次都会说:“灰色”。这三次回答与客观事实都不相符,但他说谎了没有呢?没有。因为他看到的(视觉加工)信息,就是灰色的。

最炫酷的是fMRI技术,目前已经可以用视频的形式,将扫描所得被试大脑中的图像信息还原出来,而且还原度比较清晰。

11.3 说谎的形式

1.说谎形式一问题:你是不是获得过专业比赛的冠军?(积极信息)说谎的回答: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属于捏造,目的是趋利。因为这个专业比赛冠军的头衔,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精神上的被崇拜和被喜爱,或者物质上的奖励)

2.说谎形式二问题:你是不是偷偷挪用过公司的钱给自己消费?(负面信息)说谎的回答:没有。直接否认负面信息,目的是避害,逃避可能面临的惩罚(精神层面的不信任,或者物质层面的处罚、开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