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月
写于2012年10月1日
宽阔的大街上挤满了提着大包小包的归家游子,再挤再慢的公交也抑制不住脸上的笑容;蔚蓝的天空中盘旋着过几只大雁,身向南飞可心里却还惦记着北方的家;清澈的湖水在秋风中荡起圈圈涟漪送走西归的夕阳.让人想起了李白的名句:“暝色如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而中秋夜终于到来了.
月亮升起来了,温润的如刚用露水擦拭过得瑶碧,仿佛有滴已要从上面滴下,却又依恋着久久不愿离去.柔亮的月色朦朦胧胧,似乎是远处湿烟弥漫的山林里的黄菊,却又比菊花多一点光亮;又似乎是流风吹舞的漫散的飘向大地的雪花,但又比雪少一点寒意.柔美的月光在薄云中若影若现更像散发着幽幽兰香的少女在山坡上拖着雾一样的纱裙,时而徘徊踟躇,时而又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月光如春雨般细密的泻在地面上,而在一排排青松下,只零星的几点透过了叶,洒了下来.叶子似乎是被这雨冲洗的更加光亮,竟看不出一丝尘来.
十五的月给人以无限的联想.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让我想起了苏轼词中的明月“何事长向别时圆”,想起了李白诗中的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呀,月总是散发着孤独,总让人想起家乡,总让人想起往事,总让人思索.
这月是哪里偷逃出来的孩子吧,竟在云间穿行.可一会儿这银白的月更像是个成熟的少年,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好像在沉思着,也许是在回忆过去什吧.渐渐的,我好像也随着月的思绪,回到了老家的小院.
那是一个热闹而祥和的中秋夜.只记得玉盘似的圆月挂在星罗棋布的夜空中.一串串珍珠般圆润透亮的葡萄结满了葡萄树.晶莹的霜粒打在叶片上,仿佛笼着一层轻纱,也更显出几分秋的凉意.旁边的梨树笔直的矗立着,上面的果子已被打的所剩无几了,那是我和弟弟最爱吃的果子.没了果的压缀,树似乎更加舒逸了,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摆着.发出沙沙的响声.而这时,一家人已坐在了桌前.就连远在兰州的爸爸,也赶回来和我们团聚,还带来两盒很精美的月饼.那时的我还很小,嚷着要吃月饼.奶奶却神秘的打开月饼盒,和葡萄,梨子一起献在石桌上,好让月亮和浩瀚的天宫先品尝.而我还在幻想着着月亮是怎样一口一口吃掉这月饼的.
记得还是一年的中秋节,而那时的我已经是在上初中的学生了.那个中秋因为与我的生日同一天而变得不同.一盏盏孤独的路灯照亮了没有几个行人的街道.上完最后一堂课的我和往常一样坐着31路公交车,静静的向家的方向驶去.上三层楼,走一个平台,再到九楼的家.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平台,使我与月亮结下了缘分.每当我上学和放学的时候,都能看到或圆或缺的月.刚爬到三楼,高悬的月就露出迷人的笑,是着急的迎我回家呢.而从家中传出的灯光,似乎比月光更加温暖.我知道,那是慈祥的母亲在忙了一天之后,在家中微笑着为他的儿子准备着生日的晚餐;那是辛劳的父亲在思虑着如何能在今天告诉儿子,你长大了,要懂事;那是可爱的弟弟正在那本要送给我的书上留下他的赠言;那是姑姑和表哥正忙着数要给生日蛋糕上插几根蜡烛;那是奶奶带上她平时不常带的老花镜,盯着钟表上的分针看看是不是到了孙子回家的时间了.只记得那天刮着寒冷的北风,妈妈叮嘱我添上一件外套;只记得那天一家人围坐在不大的餐桌旁,挤出了一身热汗;只记得那天刚出锅的臊子面的热气挂在玻璃上,使人看不到黑暗和秋的萧瑟,而看到的只有温暖,家的温暖.
月仍在天上挂着,而我已拿着吃剩的半个月饼进入了梦乡.在这里,我又能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我似乎望见了李白,他正吟着:
长相思,在武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