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 Ta们写作路上那些顺手抛光的意外(一)

2017-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韩灶灶
思考者 图片来源花瓣网

今天的笔记

来自《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的P60-P81

21页

4位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

四个写作故事

身临现场--安妮·赫尔

她说:采访写作是一场难于取胜的赌博

虽然前期我们会做好采访准备,但真正到现场的时候,还是会有局促、尴尬。

这篇作者向我们分享了她在写作路上那些顺手抛光的意外。

简单归纳下,大概是这些

故事采集时:

仔细观察-揣摩看的艺术

对受访者保持谦恭的态度,不要一开始就介入主题,寒暄是采访前必备的暖身。从他们的日常啦呱开始,像摄影师一样去看周围的事物,get到现场采访的灵感。

故事采集中:

像他们一样生活:融入采访对象的生活,去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受访者找到共鸣点,为自己的写作注入某种权威性。

捕捉当地人的俚语和个性化语言,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

保持开放的心态,如果身临现场无法收集你要的信息,那就随机应变去争取第二现场去搜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阶段中,受访者的工作细节、生活俚语,他某个时间段和你不经意的互动......这些都是引发你写作灵感的养分。

亲身感受虽然带一定主观性,但其根本也是对所处客观环境的真实反应,属采访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是和其它报道区分的界点,因为每个人对同个事件的感受角度不同,写作的切入点也是不同。

但同时,你也要时刻保持客观性,

这个度,需要在工作磨练中掌握。

表面上看,

新闻性和叙事性,有一定的矛盾性,

但聪明的作者总能将两者融合得游刃有余~

故事采集完,就剩下写作了。

好吧,其实这些大V也是认为写作是个孤单又煎熬的过程。

出口成章的背后是

成堆的资料和笔记的累积。

安妮 ·赫尔的办法就是反复地写,

按她的说法,采访之后,

你的写作就是

围绕受访者的世界构建一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你可以根据采集的事实,构建多个结构架,

最后选最优。

跨文化采访--维克托·梅里纳

跨文化采访是经常会遇到的事,

作者给的建议是找到这些文化交流的场所--倾听哨位,然后找到相关负责人。

注意,不要在现场刻板拿出笔记本,

而要以学习者姿态去倾听和理解,

切忌以偏概全。

去花时间,走进陌生,强迫自己学习。

报道自己人--S.米特拉·卡利塔

按照客观性,采写报道应该要规避自己人,这篇作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报道自己所属社群的经历:

首先,

通过学习对社群做更多了解

然后,

采访时,忘记所学到的东西

以新闻人的客观角度去挖其深处的连接,

搭建叙事性新闻的结构。

从现场笔记-完整底稿--特蕾西·基德尔

现场努力写下所有

可见、可闻、可触的细节,

整理出所需内容,

然后再根据主题需要删减,

最后斟酌句子到精确,汇成最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