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以内丹之术创太极拳法,他说:不先明太极妙道,非吾徒也
冠绝天下的中华武功,主要是少林、武当两大派;少林是外家功,武当是内家功。而张三丰以内丹之术创立的内家太极拳,开以拳法入道之先河,给中华武功赋予了新的更博大精深的内涵。
张三丰创立太极拳颇具传奇色彩。据疑似张三丰最后真传弟子的黄百家所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记载:“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这里所说的“三峰”即张三丰,“玄帝”即“真武大帝”,也就是说,张三丰的太极拳法是真武大帝梦中所授。若此记载为真,那么张三丰应是在北武当(即原河北境内的“老爷山”)得真武大帝梦授拳法。那时他已是古稀之年,然而第二天他却能以此拳法一人“杀贼百余”,可见此拳法之威力。
隋唐的程咬金也曾得神人梦授武功,却因记性不好,醒来只记得三板斧。后人看来虽觉得神奇,可惜这不是真事,只是小说家之言,若按正史记载,他用的不是斧,而是马槊。由此推测,张三丰得真武大帝梦授拳法的说法应也是一种讹传。窃以为,若说张三丰得真武大帝梦中授意,要他创立一套内家拳法以传后世,倒可能为真。
我们且不论张三丰创立拳法的因由。根据张三丰著的《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法》,张三丰自创内家太极拳法应是确凿无疑。而参照他的《大道论》和《炼丹火候说二篇》,我们会发现,张三丰是以炼内丹之术创立内家太极拳法,从而使之拥有了以拳法入道的奇效。因而张三丰在《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说:“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说到炼丹,自古以来许多人只知向外求,而不知向内修,更有甚者竟将铅汞炼成丹药服食,谬误何止千里。张三丰在《大道论•上篇》云:“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金木交并,水火交养,故尝隐居求志,高尚其志,而后汞铅生,丹道凝。”其实“汞铅”只是道家的说法,不同法门说法也不同,但所说的都是同一物。张三丰在《一粒黍米说》(一粒黍米应是指在体内刚结成的丹)中这样解释:“此物在道门中,喻眞铅眞汞”;“此物在佛门中,说是真空真妙性觉”;“此物在儒门中,说是无极而太极”。
由此我们推断,道家所谓的“汞铅”,应是指人的心性,只有重心性的修炼和提高,才有可能以身为鼎炉炼成内丹。张三丰在《一粒黍米说》中这样描述:“只于已身内外,安炉立鼎,炼己持心,明理见性之时,攒簇发火,不出半刻时辰,立得黍米玄珠,现于曲江之上。刀圭入口,顷刻一窍开百脉齐开,浑身筋骨,五脏血肉,都化成气,与外水银相似。到此时候,……炼神还虚,与道为一矣。”张三丰的太极拳也是把修心养性放在第一位。他在《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说:“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行功之法不可废也。”
俗话说“练拳不炼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作为内家拳法,首重炼内功,也就是炼内丹,并不奇怪。而张三丰将拳法提高到了道的层次,除了心性,对悟性的要求也极高。因而他在《太极行功法》中说:“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至于何谓“太极之妙道”?张三丰在《大道论》上、中、下三篇中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述。而其中的阴阳、刚柔、动静之奥妙,应是他创立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基础。譬如,“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却用阴阳颠倒之法,水火既济之道,乃行地天交泰”;“但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顺逆之间,天地悬隔,祗要逆用阴阳,自然成就”; “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
也许只有先领悟此“太极之妙道”,才能修成太极内功(即内在的功能),张三丰称之为“太极之象”。他在《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说:“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正因太极拳主要靠内在的“太极之象”发威,讲究“用意不用力”,所以表面看起来动作虽慢悠悠、轻飘飘,但你再快也没它快,再轻也能“四两拨千斤”。
现在学太极拳的人,全世界可能有几亿,但可能都只是皮毛,真正的太极拳也许已经失传。
古人传功,好像都喜欢留一手,关键的心法和奥妙都要“口传心授”,不留任何文字。当年的张三丰教徒也是口传心授,他收徒的标准很高,他在《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坦言:“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一身中之太极成……斯可以传吾法矣。”也就是说,只有“先明太极妙道”,修成“太极之象”,才能成为他的真传弟子。据有关史料,得他真传的弟子主要有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莫谷声等人。比如据清代的《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记载:“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丰。”
古人为何要藏私,非要以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功法呢?
张三丰在《大道论‧下篇》中说:“夫道者,岂是旁门小技,乃至人口传心授,金液还丹之妙道也。”他在《青羊宫留题道情四首》中也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
我们只能据此推测,也许真传的功法威力太大,故历来都是师父找徒弟,专找大德之人传,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那么“德不配功”,也会“祸害必大”吧。因而中华武功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因大德之人一代不如一代。难怪曾师从王征南先生的黄百家在他著的《内家拳法》中这样悲叹:“夫箭之悔矣,先生之术所受者惟余。余既负先生之知,则此术已为广陵散矣。”也许,在清代的黄百家手中,真正的内家太极拳已如《广陵散》般成为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