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

两种《新喜剧之王》的评价都是极端的

2019-02-18  本文已影响10人  戲味記

如果我说《新喜剧之王》在剧本上都比《喜剧之王》要好会不会觉得意外?

《新喜剧之王》到底应该如何评价?社交网络上标签得最多的是周星驰“炒冷饭”、“老梗”、“烂片”,把影片几乎打成烂得一无是处。但另一方面也有影评人赞赏有加,甚至以“作者电影”的角度来分析周星驰的“导演技巧”,为《新喜剧之王》正名。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是颇为极端的评价,看罢电影,虽觉得有不少遗憾,但绝非一无是处,而那些一向热衷深层解读的影评人用作者论来分析,把影片当作者电影,我也认为未免over read,实在是过分解读

冷饭本质仍然是消费情怀

首先对于炒冷饭已不是首次对周星驰的“指控”。实际上无论内地还是香港,从《西游降魔》到《美人鱼》,里面的笑料元素都被指责过炒冷饭,不然就不会多年来一直有周星驰“江郎才尽”的说法,在香港,他在社交网络上被戏谑为“环保星”,揶揄他重复利用自己那些题材和“旧桥”。

确实《新喜剧之王》继续有不少桥段和元素都重复着周星驰过往的电影,不局限《喜剧之王》。在《喜剧之王》20周年这个点上推出这部电影,从商业和噱头角度看,这不过是类似王晶拍《澳门风云》。这不完全是个贬义,而是它仍然在所谓情怀驱使下,希望内地观众在大银幕看一次他们认为的“经典”,《澳门风云》本质是重拍《赌神》,这部王晶的代表作当年没在内地上映过,于是拍《澳门风云》,把《赌神》的经典元素摆进去,制造一个大银幕重温经典画面的借口(高进在经典BGM中出场)。这无所谓对错,商业和话题上都具备了足够噱头,既然大众对王晶《澳门风云》炒《赌神》的冷饭可以接受(豆瓣评分不高5.6,但当年春节档相当卖座,起跑落后,但随后逆袭),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周星驰《新喜剧之王》炒《喜剧之王》的冷饭(试戏做表情、重现《喜剧之王》最经典一幕)。只是因为他是星爷?

不过说真的,我对《新喜剧之王》一些重复利用的笑料也没感觉,像如梦做替身轮番被打那场,无论过去港产片甚至TVB的剧集都出现过还能有多好笑?还有上映前大肆宣传周星驰将会献声,并邀请张柏芝来配音,原来不过是李洋和如梦重演《喜剧之王》经典一幕,两人特别为这一幕配音而已,讲真这个真就是坑。但在我看来这都不足以说明《新喜剧之王》就是一无是处,完全圈钱的烂片,它顶多令我有点不适,观影过程倒没觉得反感,相反我会被它的故事吸引。

“新喜剧”剧作上比“喜剧”完整

如果我说《新喜剧之王》在剧本上都比《喜剧之王》要好会不会觉得意外?《喜剧之王》被认为是周星驰的半自传电影,不少粉丝也把它列为星爷经典之一,可以说是周星驰从影那么多年唯一一部“言志”的电影。但是这部片怎么都不能说是佳作,影片到了后段的剧情不仅与前面脱节,而且十分不合理。吴孟达被设计为卧底在剧组的警察,强行把警匪片、卧底片元素加进来显得生硬,最后以一场尹天仇做卧底送外卖的戏来讲演戏的真与假,好戏和差戏实在莫名其妙,到结局更是草草收场,《喜剧之王》从故事创作还是人物都是不完整的,不论我是第一次看,还是后来多次重看都是这个感觉。

当年《喜剧之王》结尾草率

相反《新喜剧之王》虽创作时间短,反而整个故事是要比《喜剧之王》完整,人物也更丰富,它似乎包含了周星驰这些年对电影圈种种人和事的观察,包括曾经的自己,对自己的自嘲和自醒。如梦的故事不像尹天仇那么理想化,相反是残酷的现实,去到最后根本上如梦是个悲剧人物,一个没样貌、没才华的女孩,自以为拿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书来读就学会演戏,去追求演员梦想,结果只是一次又一次被这个残酷的社会当头一棒。

参考史高西斯《喜剧之王》

《新喜剧之王》让我怀疑周星驰这次是直接参考了马田史高西斯的杰作《喜剧之王》(The King of Comedy),故事结构和人物几乎处处有对应。《喜剧之王》里的Pupkin 自以为每天在家练习过单人表演就能与知名喜剧演员Jerry Langford同台,如梦简直就是一个女版的Pupkin。Pupkin最后靠策划绑架Langford获得关注才得以和偶像同台,同样地如梦因为扮女鬼把过气明星马可吓尿,短片在社交网络上洗版,因而获得关注,还有机会去星爷新片试镜,两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Pupkin 更癫狂,去得更尽,如梦多少是被动的。

史高西斯的杰作《喜剧之王》

不少人认为《新喜剧之王》到最后一切都不那么真实,太糖衣又太虚幻。最后的真与假其实都埋在了结尾颁奖的对白,马可上台一句:“人生啊,如梦。”此时全场喊着“如梦”,电影是造梦工场,答案有迹可寻。再者,如果你看得出它参考了《喜剧之王》,也不难发现它连史高西斯用现实和虚幻的戏穿插对比也借鉴了,只是他少了史高西斯的社会批判,多了一层美好和励志,毕竟就像戏中的长毛导演反复说:“我们这个片是春节档!”

制作仓促 长镜头破坏剧力

尽管有优秀的故事,但无疑《新喜剧之王》同样有太多的遗憾,其中演员选角就其中一个。周星驰自《长江七号》之后没有再亲自出演,这些年的贺岁片,周星驰主力创作剧本和指导演员演戏,然而无论怎样,大众心目中周星驰创作的电影一定要由周星驰自己做回才对味,其他无论谁来演总是让人觉得在东施效颦。《新喜剧之王》我认为是比之前几部都更需要演员周星驰。试问《新喜剧之王》中的马可难道还有比周星驰自己更合适的演员吗?

女主角延续之前《美人鱼》启用新人的做法,鄂静文虽然说不上很糟糕,但也没有让人留下很深印象,相反有几场关键戏表现显然是不及格的。比如如梦去试镜casting,这场戏不仅是如梦的梦幻转折,而且是回应演戏到底是什么,回应了一开始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和周星驰版《喜剧之王》中“由外到内再到外”的方法。如梦以自己发现男友是出来卖的经历代入表演,但表现很差劲,太生硬,我看的是粤语版也能想象如果是原声会更糟糕。

《新喜剧之王》的制作时间相当短,原本还不是计划内的项目,只因《美人鱼2》的后期一直没完成赶不上春节档,于是用了短短一个月上马《新喜剧之王》。所以不难看到影片的拍摄十分粗疏,尽管有邱礼涛联合执导。我相信《新喜剧之王》在执导方面更主要是邱礼涛而非周星驰,后者更多应该体现在对演的指导上。如此短的拍摄时间,现场就要讲求高效的执行力,这方面邱礼涛绝对是强项,毕竟他是一年可以上3部电影同时还能兼顾拍拍《廉政先锋》这类单元剧的人,执行效率可想而知。

影片中有很多长镜头,甚至有一两场戏是一场一镜,这些都是为求效率求轻巧方便的处理方法,并非“炫技”,更非什么大胆的“作者”电影。有KOL影评人用长文以作者论分析《新喜剧之王》和周星驰“导演技巧”就相当over read,实在是过分解读了。这些“技巧”并非什么“精心设计”,是求执行方便,这些长镜头也非跟着剧情人物走,正好相反,长镜头破坏了剧情和人物对白应有的剧力,是十分可惜的。比如马可来到如梦家中一起吃饭一场,还有如梦送外卖到电影公司被轰出去都是一镜到底,本来演员对白可以透过分镜设计使这场戏加强表达如梦如何被这个现实狠狠地打低,但现在却把这场戏处理得十分平淡,影像毫无力量。

一场一镜只求轻巧方便

香港电影工业的幕后成就了周星驰

这部片过年在内地和香港同步上映,两地评价也颇有意思。虽然全部的内地演员,上映前也度被香港网民揶揄,但最终上映口碑同其他几部纯本土贺岁片口碑相差不大,在HK movie app上最高分的是彭浩翔《恭喜八婆》3.8(5分满分),《新喜剧之王》和林敏聪首次执导《如珠如宝》并列3.7,评论界以好评居多,瑕不掩瑜,单从剧作上有影评人认为《新喜剧之王》是这几部贺岁片中最好的。反观内地大众对周星驰没那么宽容,倒是同样影评界获得肯定较多,在比较出名的“影向标”上它的分数比目前大赚30多亿的《流浪地球》高,是春节档评分最高的电影。内地影评人似乎比较有“深度”,喜欢以“作者”看待周星驰。

把周星驰当“作者”又是另一个有趣话题,在此不展开。说实话环顾香港的电影史,能称得上“作者”的导演屈指可数,但怎么数都不会有周星驰。我一直觉得周星驰最精彩的电影更多是刘镇伟的东西,而周星驰从演员转型做导演又是刘镇伟的鼓励和促成(周星驰凭《少林足球》拿最佳导演获奖感言提到是刘镇伟鼓励他做导演)。如果以周星驰开始主导创作,编导演三者合一,他的强项一直是编演而非导。看看从他90年代中开始转型,他的电影基本都有联合执导,听前辈电影人评论周星驰对影像表达上是弱的,也有前辈影人谈到后期周星驰走特效大片路线,在影像的创意上往往会很多人不断给出不同方案,而且不停改,由周星驰最终拍板。所以无论是最初的演员周星驰,还是到后来编导演三位一体的周星驰,他的神话是由整个香港电影工业的幕后成就的。

===END===

旧文回带

《罗马》的本质仍然是炫技

原来我们对性小众的认识很多都是错的(谈《翠丝》之一)

幸福的打铃哥(谈《翠丝》之二)

要毁一名新导演,你只需把他捧上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