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阅读鄙视链”
102年前的今天,一位清冷孤傲的才女降世,她就是张爱玲。这样一位清冷的天才女作家的名号,人尽皆知。
一位老友曾借这个名字批评过我:“你之所以这样多愁善感,就是因为读多了张爱玲的作品。”
这让我惶恐又费解。
惶恐的是,我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思虑,竟配得上要用天才女作家的名号来批评;我也读《水浒》,如此说来,没有上梁山应该很遗憾。
费解的是,彼时我尚且不好读书,更不消说“求甚解”,仅有的一本张爱玲散文集《流言》,还没来得及读第二遍。要说有这样深重的影响,张迷们恐怕不会赞同。
况且——在我后来认真读过之后,觉得有必要为此正名:真正将张爱玲的作品读懂的人,反而会更加理智、通透,看淡人生的一切变故冷暖,又怎是一句“多愁善感”可以概括。
老友的阅读书目大气恢弘,很是正统,对《周易》《春秋》都颇有研究,因此对我的阅读品类嗤之以鼻。如果阅读有鄙视链的话,那么我读男女情爱,读荒村野史,看漫画,无疑处在她的鄙视链底端。
阅读的鄙视链,大抵如此:读经典名著的鄙视一切,读学术著作的鄙视读严肃文学的,读严肃文学的鄙视读通俗文学的,读通俗文学的鄙视读实用类书籍的,读实用类书籍的,要和读网络小说的较个劲了。
一群人坐在一起看书,当对方掏出一本《沉香屑·第一炉香》,正在读《霸道总裁爱上我》的你也许会不由自主地把封面压低,再瞧瞧旁边读《史记》的人,浑身更是散发着睥睨群雄的气概。这一局,是历史的胜利。
私以为各花入各眼,即便历史胜利了,其他书籍仍然需要且一定要有一席之地。毕竟阅读哲学和历史容易让很大一部分人感到痛苦,而爱情的主题永远有读者和跨界读者,厨艺类书籍让日子活色生香,通俗小说浅显易懂,拥有广泛的受众。
很难保证要是没有这些千姿百态的书籍,多出来的时间,读者们会不会因为无聊而去抢银行。还好我们生活在现代,娱乐设施和软件齐备,否则银行一定很危险。
倘若一个人总停留在一种书籍里,思想就会变得闭塞而顽固,泛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鲁迅也曾说:“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不是为了“酿蜜”,仅仅让生活更丰富一点,我也十分赞同以愉快为前提的泛读。
以“愉快”为前提,下里巴人就和阳春白雪一样重要。如果读《史记》让你觉得痛苦,那就读点别的,阅读路上的积累,总会把人塑造成不同的人。须知参差多态,乃是世界本源。
“我们有标准,有品位的判断,但是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要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梁文道
至于“阅读鄙视链”的存在,完全是一件有趣的可以用来调侃的事情。
倘若有学生读者读了这篇文章,我当然也建议泛读,但内容要健康。毕竟学生的三观尚未形成和稳固,打牢品德根基,永远是基础。
【这一篇是我发在公号的文章,今天来不及码其他的字了,直接搬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