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如何才能有思想性
一直想说文学的思想性问题,也是我们学习的第四大部分。这个思想性和作品的立意和构思直接关联,提前说也有必要,但是说起来比较困难,理解上也比较困难,这涉及到比较深的文学理解,也是美学理解,和理论阅读有关。
我们也知道审美并非说漂亮的文章漂亮的修辞,审美也是一种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与逻辑的概念的哲学的认识相对。有什么样的审美,就有什么样的认识,也就有什么样的立意和构思,我个人更倾向于“寓意”,因为作品的属性本应是一个寓言。神话是集体的,寓言是个人的。所以作品无论是单一的寓意还是多重的寓意,或者意义边缘化离散化,取决于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 这个问题只能大家在阅读名著和纯粹文学理论时,慢慢体会了,是一个高阶的文学观的问题。只是提醒一下。
作品的思想性,基于对上文的理解,它并非通常说的作品揭示了现实的状况,批判了什么样的丑恶现象等,此类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性(其实是道德教化)。
关于思想性只能说这么多,说多了不好懂,只能期望有志于此的朋友能多阅读多探讨。
所以文学艺术的思想性可以理解为美学角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拿红楼梦举例,单说它的思想性方面:它的批判也好,世态世相刻画也好,表现也好,并没有太多的独到思想,都是前人有的;有的说作品中关于爱情的认识,具有独立自主和反封建等等,也并非独创;作品中的佛道思想,一片大荒,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都不是自创的。我个人倒认为他对因缘的理解是独创的,因缘概念是佛教基本概念之一。曹雪芹说了很多因缘(包括姻缘),其实是说并没有因缘,没有前世的因,因此没有果。这是和佛教思想根本相反的。宝玉到人世间,并非自愿是受了僧佛诱惑,宝玉出家,也不是自愿,被拖走的。因缘无从谈起。但是曹雪芹也不是虚无主义,因为因缘和西方哲学的因果律是两回事,它是佛教思想。也就是说他是反佛教的,也反道家的。这是我理解的他的思想性,其他的思想是一般的思想,是拿来主义。对于红楼梦的理解我也不深,说这个仅供参考,目的是让大家理解何谓“思想性”。一句话,思想性不是普通思想,是三观的思想。
因缘果,恶果也是果,坏果也是果,这是佛教思想。曹雪芹认为没什么因,也没有什么缘,哪来果 因此这本书没法结束,如果他处于当代,作品结尾或许是“此处略去一万八千字”,结束。笑谈。 我个人认为红楼梦这本书和很多伟大作品一样,如卡夫卡,没办法写结尾,它只能烂尾。如博尔赫斯常说的镜子或者迷宫,是无结尾的结尾,作品结束了,依然在迷宫里兜圈子,也就是没有结尾。
注:因缘,佛学术语,因果,具足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有因有缘,必然成果,此果对因来说称为报,就是“因缘果报”,亦简称“因果”。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多因一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