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现代社会的“巧巧饭”
每次回老家,都有一个惯例。在娘眼前听她唠叨我不在的这些日子,邻里百家都发生过什么事,大到谁家的孩子今年考上什么学,小到爹今早吃了多少饭,说的什么话。
其实在我看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她总会攒一个星期,等到我回去,坐着悉数和我唠叨,而我也愿意听她津津有味的说着,父母在不远行,儿在外娘牵心。
不在她身边的日子,我们娘俩惦念是相互的…… 那天说着老屋,老街,话题慢慢转到娘的青年时期经历上去了。
走出现代社会的“巧巧饭”正月十六晚上“馇巧巧饭”让我兴趣盎来,也让我倍感曾经邻里之间的乡俗滋味浑厚,现在估计也没人会馇了,更没人去关注这些早年间的老乡俗了!
别地方的馇巧巧饭是在七夕,也有在清明的,但老家馇巧巧饭是在正月十六的晚上,巧巧饭的形式主要是乞巧求福,必须是未婚姑娘才能参加,七人一组,找一个大婶子做主持,事先确定在谁家馇巧巧饭,(娘说好多次都是在姥娘家馇的,因为她家当时有若干零食供给同伴们享用),然后几个人拿一个碗到附近的人家去要七样粮食、米,(小米,芝麻,高粱米,麦仁米,绿豆,枣,花生之类各一把)给啥不限制。
那时候的人们都知道馇巧巧饭这一活动,所以都很爽快的给赠所需。余下的几个人在家做祈巧物件,她们在大婶子主持的指导下用秫秸壤(高粱秸去皮后的瓤子)和席枚(高粱秸的条形皮)分两大类:(一类是预示各个姑娘将来自身的,一类就是预示姑娘以后各自归宿的,)扎制官帽(将来嫁个当官的),顶针(会做针线),笔(学习好),橘子皮(一辈子幸福),肉(老实),镰刀(嫁个庄稼汉)之类的日常小物件!
走出现代社会的“巧巧饭”吃完饺子(早时正月十五老人们有吃素忌口的一般都会等到十六晚上吃饺子)姑娘们开始馇巧巧饭,锅里添上七瓢水,放上各家要来的米,豆腐块(寓意有福),辣疙瘩咸菜(寓意不精灵)一点点,然后盖上锅,由大婶子烧火。
姑娘们则都到天井在事先摆好的香炉里生上香,烧纸,磕头齐拜王母娘娘(据说王母娘娘在天上掌管宴请各路神仙,兼管人间婚姻,生儿育女之事,赐福赐子,化险消灾),都齐声念诵:“踩高崖,望东海,王母娘娘送巧来,不要多,不要少,要你七十二样巧,饽饽面汤头一件(指蒸馒头,擀面条),全家四季好吃饭;教俺针,教俺线,教俺绣花绣云肩(绣有彩云的披肩),花儿云彩照样来,会吊皮袄上大鞋(做皮袄,做鞋),牵红线配姻缘,点个郎君食禄钱,送巧女,送俊男,龙凤双胎儿女全!”
(我一直惊讶娘能在时间过去四十多年后,还清楚的记得当年玩耍时的念语)
娘和伙伴们拜祭完王母,这时候大婶子主管的粥也就熬好了,把事先准备好的七个碗依次放到锅台上排好,用勺子把熬的很稠的粥挨个盛到碗里,然后把乞巧物件放进碗里,吹灭灯,敞开门把娘和同伴们叫进屋里,每人摸黑小心从锅台上摸到碗,最后摸的那个应一声“都好了”,这时候大婶子主管点亮灯,笑眯眯的看着她们早已饱含期待捧在各自手里的碗,随即大婶子说“快喝吧!你们,都有福!”
姑娘们各自稀里哗啦的喝着碗里的粥,不一会儿惊喜伴随着叽喳声就填满整个屋子!娘说,她曾经几次喝到顶针!(我暗自思忖,闷是准?娘做了大半辈子的针线!)
乞巧这晚,娘和同伴们还会“量月亮”。
据说正月十六子夜这晚的月光最灵,她们会在南屋檐下月光射不到的地方,拿尺子把阴影量一下,然后根据尺数,估算一年的年景,尺数越大表示年景越好,娘说:“月光挨下牛,吃喝不用愁”!意思就是如果南屋檐下的阴影如果能趴上一头牛,那么今年的年景将会风调雨顺,吃喝不愁!
每个时期的人都有自己成长的快乐。细微而点滴的记忆。
“巧巧饭”。如果娘不对我提起,我也体会不到,她们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也简单而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