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本书》
2022-09-05 本文已影响0人
果壳之王
本书首先探讨的,是关于读书的几个常见误解,有很多人觉得读书没用。说读书并不能够直接带来什么好处,还不如多去阅人无数,多去见人。但是你见过达·芬奇吗?你见过孔子吗?你见过拿破仑吗?这些人你可能都没见过,你见到的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所以如果你希望通过自己阅人无数来逐渐地变得更厉害,那你只是被你周围的人困住了,你跟你周围这些差不多的人,困在同一个时代,拥有着同样的困惑,而你还觉得大家可能都差不多,自己还挺好。
通过阅读,才能够个性化地成长,才能够实现持续学习。到今天你会发现,一个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他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应付现代社会高速地变化。一个大学毕业生不再是一个知识精英,而是一个年轻人,一张白纸,走到了这个社会上。这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够持续学习,不能够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技能很快就会被淘汰。
那么读些什么样的书呢?有人说要多读一些有用的书,有人说不要只读一些有用的书,这就经常会产生很多碰撞,有人倡导读无用之书等等。在作者看来,好书没有没用的,就是你非得说《红楼梦》没用,《红楼梦》让我们产生人生的感叹,让我们谈恋爱的时候跟别人有谈资,让我们能够在心灵的深处安慰自己,怎么能说它没用呢?或者你说柏拉图没用,西方哲学没用,东方的《老子》《庄子》没用,魏晋玄学没用。没有,它都有它的用处。这种说读无用之书的这种语调,会使得大量的普通人,可能远离了读书这件事,他会认为说,我还没吃饱饭,我干嘛要去读那些没用的东西?
实际上,读每一本好书一定都有用。所以我们应该小心的是,不要读坏书,应该尽量去读好书。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事业、家庭、心灵,都会给生活带来益处。如果只读能够读懂的书,就会容易陷入存量技能的陷阱中。
如果一个人读书,是为了读书以后让书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不解决就气急败坏,那他就完全误解了书的作用。书只是催化剂,只能助力,最后能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你自己。如果功利地去依赖书,就会落入“读书功利化”的陷阱。
有一个常见体验,拿笔在本子上画线是很愉快的事。因为你可能会觉得画过了,你就已经记住了这段文字。你的感受是愉快的,但是你的大脑其实没记住,因为这个过程没有挑战性。你必须把它放下,隔一段时间,挑战自己,回忆内容,这时候才可能记得住。然后做更进一步的挑战——把书讲给别人听。
阅读间隔会打破你阅读的乐趣和快感。古人讲,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其实有点道理。先把这本书大略看看,如果完全不懂,那就先放下,这本书的知识暂时跟你没缘分。如果大概能理解,就先往下看。看完后体会一下,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假如里边有些字不明白,看完之后再去查也是可以的,但是在一开始不要被这些小障碍打断。

实际上,如果我们想要跳脱出当下的困境,必须通过书,才能够和古代的那些伟人们产生连接,甚至当代的人,如果他在国外,你跟他没法建立起来任何联系,也得通过书籍来建立,所以塔勒布曾经说过,读书是唯一有效的培养一个人才的方式。他把哈佛大学所做的那种教育,叫作教小鸟飞的模式,就是你看起来,学校给一个人才设定了一套框架,说你将来如果想成为一个工程师,那么你要学这个学那个,把这些东西拼凑在一起,你成为一个工程师。

那么读些什么样的书呢?有人说要多读一些有用的书,有人说不要只读一些有用的书,这就经常会产生很多碰撞,有人倡导读无用之书等等。在作者看来,好书没有没用的,就是你非得说《红楼梦》没用,《红楼梦》让我们产生人生的感叹,让我们谈恋爱的时候跟别人有谈资,让我们能够在心灵的深处安慰自己,怎么能说它没用呢?或者你说柏拉图没用,西方哲学没用,东方的《老子》《庄子》没用,魏晋玄学没用。没有,它都有它的用处。这种说读无用之书的这种语调,会使得大量的普通人,可能远离了读书这件事,他会认为说,我还没吃饱饭,我干嘛要去读那些没用的东西?
实际上,读每一本好书一定都有用。所以我们应该小心的是,不要读坏书,应该尽量去读好书。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事业、家庭、心灵,都会给生活带来益处。如果只读能够读懂的书,就会容易陷入存量技能的陷阱中。

有一个常见体验,拿笔在本子上画线是很愉快的事。因为你可能会觉得画过了,你就已经记住了这段文字。你的感受是愉快的,但是你的大脑其实没记住,因为这个过程没有挑战性。你必须把它放下,隔一段时间,挑战自己,回忆内容,这时候才可能记得住。然后做更进一步的挑战——把书讲给别人听。
阅读间隔会打破你阅读的乐趣和快感。古人讲,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其实有点道理。先把这本书大略看看,如果完全不懂,那就先放下,这本书的知识暂时跟你没缘分。如果大概能理解,就先往下看。看完后体会一下,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假如里边有些字不明白,看完之后再去查也是可以的,但是在一开始不要被这些小障碍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