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王阳明心学有关部门的威力

王阳明心学智慧:不好!领导走过来了!

2018-05-09  本文已影响49人  海兄2020

当领导迎面朝你走来  

遇见自己的顶头上司迎面走来,你会怎么做?

有的人会趁领导不注意,远远地提前绕道走,不和领导碰见。

有的人在和领导快相遇的时候,低下头,默默走过。(幻想自己会隐身?)

还有的人,会心里打着小鼓,紧张地上前打招呼,嘴也哆嗦,腿也哆嗦,甚至连走路都变样了,打完招呼,一身冷汗。

其实,作为一名不太老成的80后,我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开会的时候坐在最后一排,躲在离领导最远的角落,把身体放低,生怕领导注意到自己;

聚餐的时候,就算别的桌挤得都坐不下了,也尽量避免和领导坐一桌;

看见领导进电梯了,故意放慢脚步,没事也给自己找点事,好搭乘下一趟。

在电梯里偶遇领导,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尴尬得不行。心想:真倒霉!

这些表现,就是所谓的“怕领导”。

大家似乎都习以为常了,认为这是正常的。

在阳明心学看来,这种畏惧感, 是一种“动心”,是一种过度的情绪,已经“不得其正了”。

“怕领导”,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源于对权力的敬畏  

我们怕的,我们躲的,不是领导,而是权力。

不管是李总还是王总,只要他是我们的领导,我们就怕,就想躲。如果他只是老李、小王,同样是这个人,我们就不会怕,不会躲。

因为领导手中的权力决定了我们的命运,表扬?批评?升职?加薪?奖金?甚至去留。

我们害怕自己的言行惊动那些掌握我们命运的人,让自己的命运向着自己无法把控的方向改变。

这本质上是从功利心发出来的患得患失。

源于自身的不足  

还有种原因是自己的工作没做好,或者因为自己办事拖沓,已经超过截止日期了,看见领导就心虚啊,领导看不见我就想不起来,所以我能躲一天是一天。

源于“妄行”的习惯  

我们从小被教育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要懂礼貌。当不听话时,就会受到家长、老师的责罚,被扣上“坏孩子”的帽子,被小伙伴们疏远。加之“羊群效应”,孩子们一个个都“学乖了”。

很多人都是在这样的教育下懂得了“要尊敬”、“要礼貌”。

当尊敬和礼貌并不是源于对内心良知的体认,不是由衷而发时,它们只是一种被迫,只是一种“伪善”。

王阳明说:行而不知,是妄行。

妄行久了,就形成了一种惯性。见到上司或长辈就会浑身不自在,因为又要被迫开始“表演”了。

个别人的演技突出,一不小心就“入戏太深”,演过火了,成为其他同事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

遇到领导迎面走来,我们的头脑因为积习,会出现上述的各种私心杂念,这些都是“私欲”。私欲也就是心魔。

人的思虑如果跟着它们走,它就会膨胀,人就会越想越害怕,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因此我们必须立即跳出来,制服这些私欲,这就是致良知。

那么,我们怎样在这件事情上致良知呢?  

阳明先生给出了两个字的秘诀,这就是:诚意。

有一天,阳明先生的弟子薛侃问先生,见到了美色就喜爱,闻到了臭气就厌恶(原文:如好好色,恶恶臭),这是怎么回事?

阳明先生说:“见到美色就心生喜欢,闻到臭气就心生厌恶,这是循理。因为天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并没有人的私心杂念在里面。

薛侃不太理解,接着问:“喜欢美色,讨厌恶臭难道不是人的私意吗?”

阳明先生说:“这就是诚意而已。诚意只是依循天理。依循天理,便是没有一丝一毫的私意。故而,有刻意的愤怒、怨恨、喜欢、快乐的情绪,心便无法保持中正。必须使得心胸广阔公正,才是心的本体。”

阳明先生指出:诚则明矣。

意诚了就不会仅局限在自见的狭隘之地,也不会掺入自己的情绪来影响对事物的判断,那么事物的本质就会原原本本地显现出来了。

当我们见到领导迎面走来,心是不宁静的,这是因为患得患失的私意在作祟。

当克制掉私意后,面对领导迎面走来,这件事就回归了它的本来面貌:我们由衷地打声招呼就可以了!

一位好领导,平时对我们挺关照的,我们遇见他,自然如“好好色”一般,做出本能的反应。可以联想一下当我们在路上偶遇自己的“恩师”,或偶遇自己的“发小”的那种亲切感!

这就是循理而为,也就是致良知。

假使我们的热脸贴了冷屁股,领导面无表情,也不回应我们,我们又应该如何致良知呢? 

这时候应该这样想:我诚意打招呼是表达我对领导的尊敬,这个诚意是我由衷的善念,并不是因为期待对方的回应,我才做出的带功利目的的举动。我在这件事上并没有所求!

我主动打招呼,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

只要正了这个念头,即使对方没有回应我,我们的心就不会乱动了,这也就是“无欲则刚”的深意。

我们还可以“体仁见善”,试着谅解对方,也许他正在思考问题走神了,没有听见罢了!

《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又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阳明先生说:“《大学》功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 ‘诚意’的功夫只是‘格物致知’。

诚意,就是用真心去感悟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

世间万物纷繁精彩,如果没有诚意,便会失去它的本质,也就是“无物”,变得毫无意义。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如果从来不真心诚意去体会生活,迷迷糊糊地来,稀里糊涂地走,那人生只是一场梦罢了。


致良知学舍:传递王阳明心学智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