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生蛋,蛋生鸡的能力如何?现金再投资比率。
史上让人最莫名的问题是“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虽然这个问题让人有点懵,但另一个问题则是非常清晰的。 那就是“蛋生鸡,鸡生蛋,蛋再生鸡……” 如此,则可鸡蛋成群。
但如果鸡生蛋之后,将蛋全吃掉了,那么就不存在“蛋再生鸡”的下一波,则这个鸡群估计也就只能维持原来的情况了。 甚至在面对激烈的竞争(被主人杀掉)鸡群还会畏缩。
同理,企业发展的过程,有必须将收入的部分重新进行再投入,扩大生产或者经营,以保持企业的长久发展。
这涉及到一个指标:现金再投资比率。
一、概念
首先,解释下“现金再投资比率”,它的意思是公司手上有的现金流用于再投资的能力。
分子:“营业活动现金流量-现金股利”就是前半句:公司手上有的现金流,它等于自己日常营运赚来的钱(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扣除掉要发出的现金(给股东现金股利)。
分母: 由四个部分组成:“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其他资产+营运资金”。
我们要稍作推导和转换:
因为: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
因此:分母前三项不动,最后的“营运资金”变成“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则分母演变成“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其他资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而前四项: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其他资产+流动资产=总资产, 故分母最后可转化为:总资产-流动负债,
那么“现金再投资比率”公式就变成了:
二、判断指标
一般而言,该指标达到8%~10%,即被认为是一项理想的比率。
但根据MJ老师多年的经验,这个指标大于10%更稳妥。
“现金流量允当比率”和“现金再投资比率”两者的区别:
“现金流量允当比率”主要用来判断五年公司成长所需的成本跟公司实际赚到的钱比例是不是匹配、对等,时间是五年。
“现金再投资比率”可以理解成公司手上的现金流用于再投资的能力,判断时间是一年。
三、百货行业
王府井,现金再投资比率保持在3%左右,其实从侧面反应了,像百货公司,通常是在初始有较大的投入,后续的经营,则无须再大额的投入。
负数可以看得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净额还不够分配股利(即把去年的盈利也加入到了本年度的分红)。
数值大小,也取决于分母的大小,若“资产总计-流动负债”显得比较大,则总体的数值较小,因此也要综观企业的规模效应。
四、盈利再投资比率
现金再投资比率,分子是“营业活动净现金流量”-“现金股利”,关注的是营业活动的净现金流可再投资的能力。
但进一步的,我们可以考虑此企业的“盈利再投资比率”,即盈利中到底多少用来进行了投资。
盈利再投资比率=近5年再投资额 / 近5年税后净利润总和
近5年再投资额= 当期长期投资+当期固定资产-5年前同期长期投资-5年前同期固定资产
通常的盈利再投资比率即为1-派息率,然而考虑到公司常有平衡股利的政策,因此如果使用1-派息率作为盈利再投资比率常常会失真。
台湾投资者洪瑞泰在其著作《巴菲特选股魔法》中所创的盈利再投资比率(简称盈再率)指标。
该指标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反映的是企业近5年来在长期投资/固定资产上的增加幅度相对于近5年利润总和的大小。
为了看出长期趋势,指标设定计算长度为5年(行业的景气循环周期),因此可以平滑掉单一年度数字的暴增或暴减。
由于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的投资金额庞大,如果企业自身获利不足以应付,则资金上将出现大的缺口,进而会导致财务压力上升。
因此盈余再投资比率过高, 意味着企业的投资金额远高于自身获利能力,因此财务和周转风险都会上升。
指标的发明者洪瑞泰先生在书中建议低于40%时可视为财务较为稳健,高于80%时则风险过高,投资者应该规避.
五、比率比较
在这里重新回想一下现金流量允当比率的公式:
现金流量允当比率:关注的是一段时间 “营业活动的现金流量” 占 “公司成长所需要的成本” 之间的关系,就是经营活动流入的钱,够不够我的投入。
盈利再投资比率:关注的是一段时间,“企业成长所真实投入”占“盈利总和”之间的关系,即我拿出盈利中多少进行了投入。
现金再投资比率:关键的是一年的时间,手上拥有的现金可再投入的能力,即我有怎么样的再投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