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的人际
不知道"渣男""渣女"类似的词汇是从什么时候兴起,不过我倒觉得其中蕴含着类似于"价高者得之"的原理。而如今盛行的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市场自由调节,自由竞争。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一个很正常的规避风险的做法,避免了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情况。因而做选择、交朋友等常常做一些备份是比较常见的,"渣男""渣女"和"交际花"们应当是把这个思想延伸了一些。
从供需关系来讲,当需求量增大时,供给就会紧张,价值就会水涨船高。比如需要你的朋友越来越多时,你反而并不需要害怕失去某个朋友。当然,这只能从某种单纯的意义上来看,例如单纯从朋友数量来看,供需关系即是如此,但也有可能每个人希望在你身上获取的价值不同, 那么这个市场就多样化了。当需求一致性比较强时,上述关系是成立的,比如多个男生都想当同一个女生的男朋友。
但人际中,供需关系往往是不明确的。甲方以为自己付出的大代价,在乙方感受到的也许压根不值钱,于是不平等交易往往发生,关系也会不断产生双方都各执一词的冲突。即使有交流,但信息传递也永远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除非能找到另一个自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现象又会给人以可乘之机。虽说双方不会签订纸面上的交往合同,但总有些人能从别人的价值体系中直接下手,知道对别人最重要的, 再通过尽可能低的成本去达成别人的需求,尽力诠释"见人说人话"。这种做法就像操作杠杆,用自己价值坐标系里小的代价得到别人价值坐标系里大的收益,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最好的双赢局面,你高兴了我也高兴,资源效用最大化。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满足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总有一些似乎无脑的人爱在一棵树上吊死,他们总觉得这样做不道德。不管别人觉不觉得是否得到了价值,首先要让自己觉得是对得起别人的,是在自己的价值坐标系里付出了代价的,以示对对方的诚挚的尊重 ,但结果似乎常常是两边不讨好。不同的价值体系,对方无法评定你付出了多少,若按自己的价值体系评判,兴许刚好是与你相反的,于是未成的父子成了仇。
如今的人们很焦虑啊,市场经济下,竞争是大趋势,好多人们都习惯为自己准备好多个备选项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对方贱了,我就贵了嘛,备选项越多越好,如果能它们之间能自由竞争,自动筛选出最好的来, 更是再好不过了。这仍是一场生存进化, 优胜劣汰,出价高者得,在市场中,一切都是可以竞争、交易的商品。当标上明确的价码,这个事物就不可能是无价的了,类似于稳定、持久的依恋,靠得住的友谊,价更高的爱情便越发显得难得了。
即使人们仍是在自己一边主动丢弃,又一边在不断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