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叕失败了,我该怎么办?
对不起,我叕失败了,我该怎么办?


“对不起,我又失败了。”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说过这句话,不论是对自己或是对朋友父母说过。
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有的。毕竟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难免会遭受挫折。
有些人失败久了就容易产生一种愿打愿挨的心理,惨遭生活的毒打却也不逃避。也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丧”文化。
失败对他们来说,就是习惯,是常态,是避不开的。他们的心理大多是这样的:
学习干什么,学了不一定用的上,是游戏不好玩么。
谈恋爱干什么,早晚要分手。
干嘛要那么累,天天躺尸多舒服。
于是这些人每天的任务流于形式,不努力不付出,他们害怕努力得不到结果。在他们心里,失败已经是定局。
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M.E.P)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随后也证明了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也会发生。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标,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认知缺失、动机水平下降、情绪不适应等心理现象。当然,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客观环境和主体因素进行分析,对自己行为失败的结果进行归因。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那么我们如何克服这种心理,去拥抱积极乐观的自己呢?
首先,我们得从根本上去分析这种心理的由来。
这种心理是对自己的不客观评价导致的,为什么会产生不客观的评价呢?
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们的主观意识的培养也来源于环境,自小就开始生根发芽。于是当我们长大,用自己特定的意识去思考,去评价自己,去给自己制定目标计划。
若是以这种标准去评价自己的失败,这当然不够客观。失败的原因太多了,不要都归咎到自己身上。

具体矫正这种心理的方法是元认知和元认知控制。
我们要从很本上去分析自己,这就是常说的元认知。
元认知要分析三个方向:
对自己的认知:分析自己的优点缺点,我感兴趣的是什么?
对学习工作内容的认知:我学习工作的东西在什么领域,特点是什么
对学习工作方法的认知:我该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工作?
元认知十分重要,希望大家尽量兼顾主观客观的意见,从根本上去剖析自己。
元认知控制也包括三个方面
计划:客观的给自己制定目标
监视:在学习工作中不断进行自我审视
调节:改正自我监视发现的错误
理性的去思考每一次的失败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每一次重大的失败,也许会导致你沮丧难过或者一蹶不振,但若你好好反思自己的失利,
发掘自己的缺点和长处,那么失败也是一笔巨大的礼物。
失败即使此时是你的噩梦和眼泪,未来也会化为你的太阳和笑容。
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