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儿的故事

2022-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茴晴

写在前面的话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樊老师以信念作为方法来讲述自己守护敦煌莫高窟的视频,被她讲解内容的专业、敬业、热爱以及有趣吸引了,也被她80多岁仍精神矍铄的精气神所折服,这才找到这本书。当我还在读这本《我心归处是敦煌》的时候,心里就暗暗种下一个愿望,一定好好的写上一篇读后感。

然而想法总是理想的。书读完之后,跟朋友分享了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后来送走圣诞,迎接元旦,接着来到了腊八,中途还收到了朋友寄过来的明信片,是朋友去敦煌游玩时买来留作纪念的手信。再次欣赏其中印着榆林窟25窟普贤菩萨和莫高窟57窟美人菩萨的卡片时,惊叹这鲜明的色彩和人物形象的美轮美奂。觉得还是得把读后感写出来,了这个心愿。毕竟是自己种下的愿,得还。

关于樊老师

这本书是樊锦诗老师唯一一本自传书,樊老师又是“敦煌的女儿”,她的大半生和敦煌是不可分的,所以了解樊老师就可以顺带了解敦煌的发展史。樊老师生在北平,长在上海,学在北京,毕业后在偏远的西北地区莫高窟度过了自己的大半辈子,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敦煌这片土地。

樊老师出生于1938年,正值战争年代。都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时代加诸于个体身上的诸多无奈,无论是战争还是政治斗争,我想她们那个年代的人更懂得这句话;也是她们那样的年代,不乏为祖国革命事业奔走呼号的英雄。同样在这本书里,对北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樊老师在书中这样谈到北大对她的影响:

北大的精神传统对我自己最大的影响就是坚持做人做事的准则。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严谨诚实,你做不出来就是你做不出来,绝对不能糊弄人,不能还没做事情就乱忽悠。做人不仅要严谨诚实,还要有定力,有责任担当,不能乱跟风,要走在自己的路上。只有看清楚重要的是什么,才能在关键时候不糊涂。

北大的精神传统中还包含着一种立足中国大地,对于社会、历史、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无论做任何事情,研究或是教学,都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进去,和自己所做的事业融为一体,在自己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中,让个体生命不断得到新生和升华,而自己也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离开北大,敦煌就是樊老师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了。她几次想离开敦煌都没有离成,接受了敦煌作为自己宿命的落脚点。书中最精彩的也是这一部分,可以看到樊老师在敦煌是如何一点点的成熟和成长起来,也是那份艰苦和孤独,帮助她一点点的“修行。除了她敬重的老师前辈,就是洞窟艰苦的文化“熏陶”。书中还讲到了很多洞窟壁画的历史渊源,其中这样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

多年之后,僧侣,画师,商贾云集敦煌,从皇族宗亲、世家显贵到移民敦煌的普通百姓频繁开窟,历经千年营造,从无到有,从不毛之地成为万佛之国。一切在世人看来最艰难的所在,一切人迹罕至的地方,其实是命运对于意志达成最彻底的考验之处。一切在世人看来最不可能有生之意义的地方,恰恰可以唤起生命极大的力量和信念,并且创化出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奇迹。

从苦难中创造奇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似乎一直在创造着这样的奇迹。粤港澳大桥,载人航天技术,脱贫攻坚战。这些都是奇迹的化身。

时间往后走,即便是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樊老师的重心依旧全都留给了敦煌。随着祖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樊老师也在新技术的影响下,敢于创新,使得敦煌壁画及洞窟的佛像艺术得以完成数字化,敦煌的美也得以永久保存,我们也可以云游敦煌;与此同时,洞窟的修复和完善也仍在持续的进行着。如今,樊老师身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她选择敦煌和莫高窟作为自己心灵的归宿,同时,敦煌和莫高窟也选择了樊老师向世人展现它的“奇迹”。

关于本书的感受

山东曲阜孔子学院的一面墙上刻着这样一段话: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古代中国去吸取儒家的智慧。据说这是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的《巴黎宣言》中提到的。

姑且不论真假,单从这句话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底蕴和魅力。我充分的相信“儒家的智慧”不只是字面理解的儒家思想,并不是否认儒家思想的伟大,只是觉得除了儒家思想之外会不会也有庄子的逍遥哲学,老子的道德经哲学,或者敦煌莫高窟的“修行”哲学呢?

哲学,就是爱智慧。然而智慧大而无形。或许它存在于让我们内心归于自在的最深处。也是通过这本书,我从樊老师身上看到了“守一不移”的决心,更看到了“格物致知”的笃定,我想这都是经由这几十年来敦煌莫高窟“修行”得到的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