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会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吗?
今天是高考的日子,我相信,在这个高考季,会有无数人会如我一样,赶着这波热点,写一批有关高考的应景话题出来。
比如,“高考失败了不用灰心沮丧,金榜题名了也不必过于得意,其实高考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小插曲”之类的鸡汤文,数量肯定不会少。
但我还是想说说真心话,谈谈我在经历了人生三分之一的岁月磨砺和各种波折之后,沉淀下来的,不带任何功利和虚伪装饰的真心话:
0 1
高考是一个重要的台阶
对于一些有钱人家的小孩来说,考大学不一定是最迫切和最需要的选择,但对于普通人家的小孩来说,考上大学,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至今仍然算是改变命运的一个契机。
高考是一个台阶,几乎完全隔离开了两个群体,一个是考上大学的群体,一个是没有考上大学的群体。
能考上大学的,特别是能考上“985”和“211”这样的大学的人,是这个群体中相对的精英,没有考上的,不能说全是学渣,但坦白而言,比起考上的那一波来,相对比较差一点。
而考上和考不上的命运分叉,也由此展开,各自奔赴不同的命运,走向不同轨迹的人生路径。
中国有句很流行的话,知识改变命运,越贫穷的家庭,这句话越是真理。
高考就是最重要的,用知识改变人们命运的一种竞争方式,而且,至今,仍然是中国现在所有的制度中,相对而言,最公平的一种竞争方式。
我有位老上司,家在农村,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生,父亲去世很早,由母亲带大,从小到大,没有出过县城。
50年代,他考上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他说,那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光着脚,用扁担挑着衣服和行李进了城,去报到。
他在北航学习了5年,刚毕业就遇到了文化大革命,运气算是非常不好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下乡去锻炼,后来搞四清工作。
但因为他是老牌大学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是第一批从农村回到城市的人,留在了广州,被分配到了国家科研机关。
虽然他35岁才算正式参加工作,但因为基础好,人很勤奋,10年后就成为了国内著名的专家。
后来,改革开放,他有机会参加合资企业的建设,从国家科研机构,去合资企业做总工。
再后来,他离开合资企业,去了民营企业,在民营企业干了十几年,还觉得不过瘾,干脆与别人合伙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因为他是中国最早从事这一高科技领域的专家,所以,他参与创办的企业做得非常成功,成为了专业领域国内的龙头,后来公司上市,做为创始人和大股东,他也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亿万富豪。
虽然人生中各种跌宕起伏,经历了各种遭遇,但是,当我跟他谈起来的时候,他认为最重要改变命运的契机,就是他考上了大学,特别是考上了北航这样的重点大学。
他说,那年他们县城考上重点大学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他,一个是他的另外一位同班同学,去了清华。
他的同学跟他走的路不同,清华毕业后,进入了政府机关。
当然,也像那个年代的很多知识分子一样,虽然经历了各种磨难,但后来也还是发展的不错,成为了某个省的副省长。
“如果没有考上大学,我可能就会一辈子留在农村,或者,最好的发展,可能是在县城,就像我没有考上大学的其他同学一样。”
“而我的孩子,也将可能留在农村和县城,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出国,留学,在国外的世界500强工作,以后可能还会回来创业。”
0 2
台阶之上,才有更多资源
考上大学很重要,除了如我上面故事中所讲的例子,可以改变一个普通人家小孩的命运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迈过了这个台阶,从此,你才会得到更多的资源。
人跟人的区别是什么?大部分人在智力上相差无几,最重要的区别,是拥有的资源不一样。
比如,王健林张口就说定个一亿的小目标。
这里不是他想炫富,而是他拥有的资源不一样,在他那样的资源下,一个亿的确是小目标。
而对于普通人而言,迈过了高考这个台阶,在台阶之上,从此将开始拥有不同的资源,特别是与没能迈过这个台阶的人相比,资源的使用,将更加加速拉开彼此的距离和差距。
俞敏洪创办新东方,他可以找王强和徐小平来一起助阵,一起谋求发展。为什么俞敏洪找他们俩?因为他们是俞敏洪的同学啊,俞敏洪找也只能找他们。
但新东方上市之后,俞敏洪再找,就不是找当年的同学了,而是找盛希泰成立洪泰基金。
而农村里的王二创业,他就只能找张三李四来帮忙,张三是卖酿皮的,李四是开修车铺的,他们能提供的资源,最多就是做买卖的生意心得,如果交情不错的话,还可以借点钱。
所以你看,在台阶之下,贫瘠的资源叠加,也还是贫瘠的;
而在台阶之上,这种资源的使用和所产生的效益,是呈加速度的。
高考这个台阶也是。
迈过它之后,在台阶之上,不是一个人,是下一代人,所拥有的资源就都不一样了,因此,下一代人的成长,也是呈现加速度的。
我那位老上司,他从一个几乎偏僻的、与世隔绝的农村来到了广州工作,他的小孩就出生在广州,他的小孩所受到的教育,立刻就拥有了广州的水平。
他迈出的那一步有多艰难?几乎是他大半生的奋斗付出。
而他的小孩,一出生,就直接拥有了广州优质的教育资源。
如果人的起点真的能用台阶来区分的话,他在第一级上起步,而他的小孩就直接站到了第5级上。
虽然我们说人的出生是不能选择的,但这种起点的高低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他的两个小孩,因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都先后考入了国内的985大学,之后,又选择到英国的名校留学,毕业后,就直接留在国外工作。
用他的说法,他一个土大学生,教出了两个洋大学生,而且都读了两所著名的大学,一个是国内的,一个是国外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一个人的奋斗,不仅仅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下一代人的命运。后代优秀,也不纯粹是自己完全从零开始取得的,而是前代铺垫、培养、积累的结果。
0 3
高考不是唯一重要的台阶
说高考是一个台阶,并不是说,那是唯一重要的台阶,攀不过就没有了未来。
实际上,人生的重要意义,不是得到了哪一个,而是你能认识到,真的有台阶存在,你要很努力攀登,才能越过某个高度。
与我老上司在一起,我们经常喝茶的一位大学教授,也谈起过自己的经历。他是老三届,但他运气更差,原来梦想着考上大学,命运就改变了。
但比我老上司运气更差的,是他刚高中毕业,就取消高考了,开始发动他们上山下乡。
他去了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在深山老林里,看水库。山里好几天连个人影都看不见,白天都能听到狼叫,很危险。
于是他就天天待在水库看书,学新东西。
他觉得,未来不会就这样完蛋的,就算不高考了,多看点书,学点新东西,也是有用的。
就这样,他在水库待了很多年。
结果,1977年12月,国家忽然通知恢复高考了。他开心坏了,因为他一直没有放下过书本,他知道他自己一定能考得上。
而反观他那些同学,大部分在取消高考之后,就放弃了书本和学习,以前学的东西,几乎都忘光了,真的是欲哭无泪。
这算是命运的公平还是不公平?对他同学,可能不算,但对他来说,他觉得算。因为他心中有台阶,他一直在攀登。
果然,他如愿考上了他心目中的目标大学,暨南大学。
后来,他大学毕业,就留在了学校任教,一直到现在,今年退休。
而他另外一位没考上大学的同学,就过得要曲折很多。当时他已经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了,他同学一直在复读,一直在考,但连续四年都没有考上。
他一看,实在是不行了,于是就介绍同学去读电大。
他同学因为基础差,其它系学不了,加上自己上山下乡时喂过猪,于是就报了兽医专业。
电大毕业后,就去省养猪厂当兽医。
后来,佛山地方上的养猪厂缺兽医,就向省养猪厂求援,于是他同学作为人才,被引进到了佛山。
当时,地方上的养猪企业发展的很好,相关专业的人才奇缺,所以给他同学的待遇非常好,他同学原本是农村户口,佛山给了他们一家四口人佛山市户口,还分配了一栋两层的楼给他同学一家住。
再后来,养猪厂企业化,他同学于是就承包了养猪厂,自己单干,再后来,他同学的养猪企业做得很成功,他同学也成了著名的企业家。
“他现在的条件比我这个穷教授好太多了,成就也比我大多了。”教授说。
是的,高考是一个重要的台阶,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台阶,人生除了高考这样一个能改变命运的机会,还有很多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重要的是,自己先要不放弃,一直愿意努力,愿意爬新的台阶,才能找到新的机会和平台,才能迈过人生中新的重要的台阶。
0 4
新的时代,攀登新的台阶
我是70后,以前觉得自己很年轻,但到现在,转眼也已经40岁了。在我四周,我看到的,都是很多的80后、90后在创业。
其中不乏成功者。
今天早上,我就听到了明星创业者李想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做为一个80后,李想已经创办过3个企业了,他创办的汽车之家,市值已经超过百亿美元了(顺便说一句,李想好像也没有读过大学)。
很多人跟我感慨,说90后如何如何不用功,如何如何不长进。
他们的理由是,这些90后门,大多都在城市出生,生活条件好,没有挨过冻受过饿,对生活的苦难没有体验。
还说,他们的学习条件好,中学老师往往都是博士,所以父辈传统的目标,在他们那里就不是目标,而是现实,是理所当然。
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可挑战的,也没有什么可刺激自己的。
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觉得完全是。
不同时代的人,在他的心目中,有不同的高度定位,所以也有不同的台阶要爬。
不错,现在的90后,不,今年参加高考的已经是00后了,他们的起点站在更高的台阶上。
如果说,我们那一代奋斗的目标是爬上第十级台阶,他们现在就是直接站在第十级台阶上开始的。
对于他们而言,所要攀登的新台阶的高度,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也许是二十级,也许是三十级。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经提到,现在的少年去国外,看到高楼大厦不会惊讶,坐坐国外的高铁不会惊奇,可能还会嫌弃他们慢。
因为我们的高铁时速已经超过300公里,很快可能是600、800公里时速。
如果他们这一代人还要投身入交通设计,可能直接就会从1000公里或者2000公里时速起步。
因为他们的见识直接就从这样的速度开始,他们不可能会开倒车回来。
现在的高考,对于农村和贫穷人家的小孩,可能还是同样重要,也仍然是重要的改变命运的一次竞争。
但对于越来越多家境条件好的人家的小孩,已经开始不再以高考为主要的成长途径。他们在很早就送小孩出国去读书,接受条件更加好的教育。
实际上,发达城市的竞争,已经从高考、从课堂移到了课外。
知识爆炸时代如何学习和提升自己,已经不仅仅是大学课堂可以解决的问题,更多已经移动到了观念、意识和对信息资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转移到了对新知识的认知上。
况且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每两年更新一半,大一学的知识,到大三就淘汰一半。
所以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要养成全局、理性、系统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在大学和社会,学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见识、方法和视野已经比文凭、比名校文凭重要得多。
曾经看到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对落榜生很励志的段子:
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人生无限!谨以此文宽解所有的考生以及他们的父母。
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