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李商隐的人生轨迹
古代诗人有很多,比如著名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他们并称李杜,也有并称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我们在语文课本里学到李白杜甫的诗占多数,写李白杜甫的书比比皆是,好的作品流传千古,被世人传唱。
提到李商隐,我会想到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伤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怅然,还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悲伤,这些都是在书本中比较熟悉的句子,而对于李商隐这个人,我了解的不多。
刚好看到一本绿色的《此情可待》,与此情可待成追忆相呼应,正是聂作平写的关于李商隐的书,立刻被吸引住了,慢慢地品读。
作者写李商隐,不是简单的以李商隐的一生来写,也不是以他的诗词作为主要的解析,而是以李商隐一生走过的地方为主线来写。
作者追寻李商隐的脚步,重走诗人走过的路。作者每到一个地方,追思诗人的情怀,同时也在当地拍上几张照片,作为留恋,从那一山一水,一景一幕,可见作者的对于诗人的喜爱,从中感受到作者和诗人的不解之缘。
文而优则仕,文章写得好,就可以去参加科举考试,准备当官,这是古代文人最好的出路。
考取功名,如同鲤鱼跃龙门一样,只有少数的人才能凭科考而走上当官的道路。大多数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悲愤与怀才不遇,多是在官场不得志,只能借诗抒怀,李商隐也不例外。
李商隐的童年估计不太美好。第一章中讲到他父亲在获嘉当县令,父亲四十多岁才有了他,后面又生了他的弟弟,那几年可能是他们一家人在一起过得最开心的时候,后来父亲早死,留下孤儿寡母,没有经济来源,想必日子过得清苦。
李商隐十二岁便抄写文章换钱,一是可见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书法不错,二是家庭清苦,他作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那个时代,母亲对他肯定是寄予厚望的,所以在后来,他参加了好几次科考,虽然失败了,但是他还是要坚强的走下去。
牛党令狐楚看中李商隐的才华,一直在培养他。令狐楚过世数月,李商隐娶了李党要人王茂元之女,他与王氏结婚,在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看来,他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从下结下仇怨,这结陪伴了他一辈子。
众人都说李商隐为了爱情毁了事业,此后一生,他很少入朝为官,为了能糊口,他四处当幕僚,没有实权,只是一个抄写打杂之人。在他穷困落魄的时候,好几次写信给令狐绹,让他看在原来的情分上,帮他一把,实属卑微到尘埃里。
他与妻子是相爱的吧,但也聚少离多,他是爱孩子的吧,但也常年不能陪伴左右,纵有万般才华,却无处施展,最后的命运也不过是早早了此余生。
在他这一生劳苦奔波里,大概是因为自小家贫的境遇,让他此生非得寻个依托,他做不到洒脱放下前程,所以只得在尘世里兜兜转转,有些不可为之事,有些不得不低的头,如此落魄,又如此真实。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辈子的悲欢喜乐,在后人看来,不过是浓缩在寥寥数语里。而在他的人生境遇里,异常艰辛,图哪般?不过是图一个光宗耀祖的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