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到素养
下午终于学习了董文华老师的讲座内容,《探索学生质量评价,助力学生走向远方》,不得不说被董老师的研究深度和教育理念深深折服。
1.多考“想”,少考“算”
提到计算,无论人的口算能力多强,都终究比不过计算机的算力,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教学生计算呢?我们希望学生拥有基本的计算能力,这里面包括了估算、巧算、心算。
有个这样的例子,一位中国游客去国外买东西,需要花11美元,然后他就先给老板20美元,又多给了老板1美元。作为中国人,我们知道他是想让老板找给他一张10美元的钞票就可以了。可是老外就理解不了,非要把那一美元还给他,然后又找给他9张1美元的钞票。
从这个例子当中,不可否认我们中国人的心算和巧算能力,这个能力大概在我们上二年级的时候就可以具备了,而老外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就不理解我们的操作。
这种运算能力越到高年级,越能体现。可是,有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味的埋怨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觉得是他们在小学阶段计算就没有打好基础。当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同时我们作为老师还是要。像董文华老师一样,善于去积累、去发现、去示范、去总结,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夯实基础计算。
一个学生遇到了什么样的老师,就遇到了什么样的教育。我要向董老师学习的就是要善于去积累素材,找到那些可以“巧算、估算、心算”的题目,帮助学生提升计算能力。
2.新颖的命题和活动设计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董老师下了很多的功夫。
比如说她设计的“我爱中国”的一道题目。题目本身是若干道口算题,每个题目的结果后面对应着一个字母,学生需要在中国地图里的空格处根据数字填写对应的字母,最后还问孩子们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请写出来!最后的答案就是我爱中国。你看这道题的设计是多么巧妙啊,不但考察了学生的计算,还让学生去找对应关系,还出现了跨学科的地图和英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思想,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真的是太赞了!
除了题目设计,还有一些活动,比如说让学生“作年历,贺新春”。其实我个人就特别喜欢把接下来一段的日程,用手绘的日历进行一个简单规划。从董老师播放的视频当中,我们真的能够体会到小日历,大智慧的作用。比如有的学生在日历上标注了特殊的日子,比如说家人的生日,还有一些特别的节日。还有的学生从制作日历中知道了,2月是28天的时候这一年就是平年。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规划和祝福,其实就是一种升华。
从董老师的讲座中,你真的能够体会到从知识落地到素养的提升是如何一步一步在她的推进中实施的。向董老师学习,不作定性的评价,而是一直在鼓励,助力学生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