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党专题推首备选旅行时差党

文化逆旅|拥有才要倍感珍惜

2017-10-18  本文已影响32人  _若瑜_

结束了一个星期奋战在论文中的日子, 终于能停下来写点东西了。来英国之前觉得只是读个研而已,应该还是有很多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开始上课后,“ 工作量” 超乎想象。但是相比以前一边工作,一边为读研做准备,还要一边考雅思的日子,现在已经轻松很多了。

然而为了能拥有较长的集中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写点东西,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早起。因为睡眠质量差,我一直都不是能早起的人,每次偶尔能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又放弃了;但是现在坚持了一个星期,表现良好,并且有信心能一直坚持下去。看来就是内心的驱动吧,努力拥有的时间,更是要珍惜。

每天早上6:30 起来,书桌台就在窗边。打开窗帘,打开电脑,烧上一壶茶,窗内烧茶“嗡嗡” ,窗外白云片片。夏天的伦敦虽然气温不高,但是天亮的早,6点多已经是蓝天明媚,阳光透进来,窗明几净!

历史碰撞

圆明园遗址

上周这个时候,早上起来,收拾完,徒步走了6公里,从宿舍走到了大英博物馆。其实伦敦要算起来真的不算大。主要的景点都集中在西区,所以步行在西区是绝佳的体验。

走到大英博物馆的铁门外,已经排了一条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满心期待,能一览这个世界级的博物馆,一部承载大不列颠“辉煌史”以及殖民地屈辱史的万平之地。经过严格的安检之后,终于进入了馆内。在馆内大堂圆顶的衬托下,整个大堂显得格外豪华,熠熠生辉。


大英博物馆大厅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1759年对公众开放;就在50年前,1709年康熙将建成的圆明园题字送给其第四子(后雍正帝)。100多年后,同样是两个由皇家建立的馆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命运。一个因为殖民掠夺,馆内不断丰富;一个因为固步自封,财物两空,被大火毁于一旦,剩下一地断瓦残垣,在风中“哀戚”。


大英博物馆前门

文化保存

首先走进了埃及馆,馆内满是高耸的法老石像以及石柱,一方面不得不惊叹埃及人民的智慧以及埃及灿烂的历史;另一方面也很“佩服” 英国人不辞辛劳,将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像往自己“家里” 般,放在博物馆内小心翼翼地供着。


埃及馆内法老石像

中国馆因为维修,没有开放,只有瓷器馆开放着。走进瓷器馆,满馆精美瓷器,琳琅满目。很多精美的陶瓷,我在中国都不曾看过,包括龙纹陶瓷杯,镂空陶瓷杯等等,我想当时把这些陶瓷从中国运来,应该花了很多心思吧,毕竟这些都是易碎品。

大英博物馆内中国瓷器

虽然不是自己国家的,但是他们对历史和文物也还算是很珍惜的。或许也是英国良心发现吧,大英博物馆一直免费对全世界公众开放。虽然门票免费,但是围绕大英博物馆的文化衍生服务和产品也让他们赚的盆满钵盈。

从历史,或者从一个人的经历来看,或多或少都有着这样的倾向,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习以为常,不知 ” 珍惜“ 为何二字。论历史和文化,英国绝对比不上中国或者埃及;但是论对历史和文物的尊重与保护,此刻先撇开国籍,或者这些文物的得来是否光彩来说,他们对文物的尊重和保护的程度的确是值得学习的。

生活随想


即使走在伦敦市中心,也很难看到高楼林立的片区,但是历史感却跃然眼前,或许是做城市的规划时,就是把这些并不高大的历史建筑考虑在内了吧。有时候,走在伦敦的金融城,却有种莫名的萧条感,活力程度,还真的是比不上北京,上海和深圳。

要说经济的形势,现在全世界还是中国的好。但是看看这里地铁上看书的人们,博物馆,艺术馆络绎不绝的人们;想起在北京,上海以及深圳看到的形色匆匆,面色凝重,以及工作到深夜的人们,很难说哪个好,那个不好。

生活是一种选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知道自己该珍惜什么,该舍弃什么的人,我想,是幸福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