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更文800字点赞

想给我们家立个家训——节俭

2022-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文沫拾趣

        家训相当于一个家庭的“宪法”,它在很大程度上约束着家庭成员的举动。历史上很多有名的望族都有自己的家训,说家训成就了这些家族也不过分。真正惦记着使家族长久发展的人都对家庭教育有长远的打算,家庭教育形式多样,有喜欢写家书的,比如曾国藩的家书、傅雷家书,有喜欢耳提面命、谆谆教诲的,我选择立家训,就是看中了家训的传承性和简洁性。

        说起来立家训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我思忖了好久才下决心开始着手这项工作。一来觉得自己是在越俎代庖,立家训得是家族里德高望重者的工作,自己不算德高望重之人,恐怕后代不会认同我的这些观点。二来很害怕自己的这些因为一时冲动立下的家训会误导后人。后来想了想,我这么做或许能够对家庭长远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那我只管大胆去做,对与不对就给后人评说。

        前面我已经依据家族里长久以来形成的家风总结了两点家训:低调和孝亲,这两点于我们家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积淀,也有着传承下去的必要性,不管时代如何变换,这两点家训不可动摇。

        除此之外,“节俭”也是我们家族传承、发展的一条重要的法宝。

        从历史上说,我们的先祖当年因政治杀戮流离失所、四散逃命,从遥远的南方沿途讨饭来到山东老家,上千里的路途一定饱尝生活的艰辛,深知生活的不易。我相信,节俭在那时已经深深植入了先祖的基因,并传承至今。为避祸选择土地贫瘠的老家,这是无奈之举,但是如何靠着这几亩荒地过活却是个大问题。除了早出晚归的勤奋,那便是节衣缩食的细作。一顿饭少吃一口,省下的是几粒米,顿顿饭少吃一口,省下的是活下去的希望。

        节俭这一美好品德一直在我们家族里流传。小时候回老家,看到三大爷在收割后的小麦田里低着头、弯着腰走路,我就问他:三大爷您在找什么?三大爷说我把落在地里的小麦请回家。这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他用了一个“请”字,这绝非病句,这体现出的是族人对粮食的敬畏!

        我的父母也都是节俭的楷模。父亲虽在机关单位工作,工资足够我们全家花销,但是他和母亲的节俭却是渗透在一举一动中的。母亲常和我们讲她小时候经历过的三年自然灾害,她有次饿得翻了白眼,差点就没命了,大姨和三姨跑出去给她找吃的。那个年月谁家都没有吃的东西,好巧不巧,她们碰到生产队装卸粮食的大车刚刚卸完粮食开走,粮仓门紧锁,但是门前路上却残留着粮食装卸过程中遗漏的一星半点的地瓜皮。趁着天色渐暗,大姨和三姨蹲在地上捡拾那些星星点点的地瓜皮,最后两个人每人捡了一小把,装在衣服兜里拿回家。姥姥把这两小把地瓜皮磨碎了放在锅里煮了煮,连汤一起喂给母亲,母亲最终恢复了过来。

        这段饥饿的记忆于母亲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所以她们不管对食物多么敬畏都不过分。很多次看到他们把吃剩的饭菜不舍得扔,第二天热热继续吃,想阻止他们,却又不忍心,只好每顿饭少做一点,争取全部吃完。父母的衣服我和姐姐每年都会给他们添置,可是每次他们都会拒绝,父亲甚至会大发雷霆,总说自己有的是衣服。在他们的极力反对下我和姐姐也只好视情况为他们购买,况且父亲很少穿我们为他买的新衣服,总是穿一件旧衣,说旧衣穿着舒服。

        在父母二老的影响下我和姐姐也都比较节俭,尽管生活条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姐俩也都谨记父母教诲,不挑吃穿,不乱花钱。妈妈常说一句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

      是啊,父辈节俭是因为物质的贫乏,我们及后代的节俭则是一种自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