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冬的小蜜蜂:三体时代的相关性

2018-12-23  本文已影响47人  肖小跑
冻不死的小蜜蜂

1

我小学教室窗外有颗树,树上有只蜜蜂窝。我的同桌小强,有一天捅了它,被小蜜蜂们群起围攻。小强同学顶着满头包回到座位上,咬牙切齿地说:

希望冬天快点儿来,冻死你们。

于是我开始为小蜜蜂们担心,毕竟小强同学的怨念很重。结果冬天过去,春天来了,从蜂巢里又飞出一群活泼可爱的中华田园小蜜蜂。那刻起,我对这群细弱的小东西肃然起敬。

然而,它们到底是怎么过冬的?

不像熊本一样会冬眠,也没办法往南飞,更没有皮毛和脂肪护体。它们只有一个千疮百孔,蜡做的巢。

原因其实也不难找。

因为“活下来”这件事,在小蜜蜂脑中是个“群体”概念。它的意思是:改变蜂群结构,抛弃拖后腿的工蜂,只保留能使种族延续的最少的卵。

留存者只有两个任务:1)簇在蜂巢中央,围绕蜂后,颤翅产生热量,同时释放二氧化碳,强制降低自己的新陈代谢。2)在凛冬已至时,成为自杀小分队的一员,轮流去取储在巢外的蜂蜜回来,补充能量。

这当然是一个过程,如此有组织有纪律成体系的过冬行为,不是一夜之间说来就来的。小蜜蜂需要时间——不是凛冬将至时,而是在烈日当头的某个夏日,就精准“预测”到:今日此时,备冬开始。

精准预测?要知道天气预报这件事连卫星都很难测准,这小东西怎么做到的?

答案是:紧紧盯住“相关性”。只要找到那个和“冬天”直接相关的东西即可。

小蜜蜂有个神奇的本领:能测量太阳光线角度,记住每天的变化。如果今天的光线开始低于昨天,根据经验,则全年温度拐点已到。整个过程就像个算法:IF (今天最大光线角度< 昨天),THEN (准备过冬)。

不只是阳光,花的颜色,风向变化,一切和温度有“相关性”的东西,它们都能测量、记录、代入算法。“历史经验数据+相关性=生存算法”,这大概就是上亿年蜜蜂活下来的重要原因。

多么优秀的风险管理专家啊。

2

其他动物呢?

如果您读过《明日简史》,大概也同意卡尼曼老师的一个观点,所有动物,不管是鸡,猪,还是狒狒,都有自己的生存算法。

狒狒怎么计算自己的生存概率?

面对前面一匹饿狼,它当然不会从耳后抽出根铅笔,再掏出个笔记本,计算一下自己的生存概率,再根据得数决定跑还是不跑。算法就在狒狒身体里。动物的很多“预知行为”,比如地震天灾,也是成千上亿年不断跑历史经验数据,找到能决定自己生死存亡的“相关性”。相关性越高,这个生存算法就越有用,计算结果就越准确。准确的奖励,就是自己的生命。只有算法优秀的动物,才能留下后代(在这里讨论过)

那人呢?

当然跟小蜜蜂和大猩猩完全一样。人类还多进化了一步,只不过这一次,“算法”被用在了“认知”上。

人类天然自带一个bug:自打诞生以来,就永远在寻找同类信息中的“信号”和“意义”。人和小蜜蜂一样,都是“真社会性动物”,必须时刻不停和同类交流,靠“集体”来传播,靠社区来“记忆”。但是蜜蜂交流,目的是共同收集经验数据,找到相关性,一切为了生存。而人类,还会聚在一起八卦。

人类靠这个bug成了地球上最成功的多细胞生物,因为“八卦”是文明的标志。这种交流不为生存,而为寻找“归属”,为形成社会,分工协作,为能完成更复杂的奇迹。

然鹅,也因为这个搞砸了很多事,比如对那些冲击力强,易懂易传染,可以高效传播的“概念”没有抵抗力。人就像一群咩,眼睛余光从不离同伴,对群里其他咩的情绪和行动,敏感度惊人;自己的情绪和行动完全取决于其他咩(在这里讨论过)

不管您同不同意,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严重依赖“相关性”和“算法”。

您觉得这种“认知算法”,在哪里最常出现?

当然是金融市场上。

比如,估计您和我一样,都(曾经)相信“好”公司等于“好”股票,“好”股票就有“好”价格。它们之间一定有一个直接的相关性:“好不好”直接决定未来的价格。只要遵循大家都说“好”的那一套价值投资标准,比如漂亮的资产负债表,比如爆款产品,比如颠覆性创新,则无论当下表现如何,早晚有一天,会涨。

只要地球还按“规矩”转,只要春天后面还是夏天,花落之后还会花开,这个世界就一定是您遛狗,不是狗溜您。那个大家都知道的“相关性”,一定会起作用。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可是。如果春天的后面不是夏天呢,如果冬天不是三个月,而是三年呢?

3

欢迎来到三体时代。

一个星系中有三个球。每个球的速度、质量、位置、运行轨迹和重力作用方式,您都知道。问:有没有一个公式,能让您知道未来的某个时点,这三个球分别在哪里?

答案是:没有。

没有答案。这是一个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类能计算出来的“三体问题”。这样的世界,如您所知,就是混沌体系。在一个混沌体系中,没有相关性,没有能用来预测的pattern,没有任何一个藏在数据背后的算法能够摸到水晶球。不管您掌握多少历史数据,对历史pattern挖掘的有多深,都没法知道未来。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小蜜蜂的阳光测量仪,和真实的温度没有相关性的距离。不管它们多么勤劳勇敢,有组织有纪律,依然无法存活。

在一个混沌体系中,“过去”和“历史”能给您带来的唯一东西就是“惯性”。惯性不会持久,那是一个海市蜃楼。它也许能给您点燃几个小火花,但不会超过几秒钟。它永远不会给你那个“答案”。因为答案并不存在。

对于那些拿着全球宏观水晶球的老师们,不管您同不同意,我们大概率处在一个范式转移的世界。社会,政治,市场,意识形态,钱的出现和消失,人的激情和衰老,那些您用来当尺子用的坐标轴,都在移动。很多曾经真理一样的相关性,也没了。

尤其是在金融市场。这个过程发生的速度似乎更快。

回到08年,那场全球海啸相当于一次世界大战。全球央行也因此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崩溃和衰退。当大家在同一个战壕里蹲着时,步调很容易变得一致。如您所知,这就是共克时艰。

于是从美国QE开始,到欧洲“whatever it takes”,“保姆式QE”变成全球央行的一个自然选择。中间如果有人步调不一致,或者反悔,大家不共克时艰的代价很清晰:伯南克老师和德拉吉老师舌头稍微一打紧,市场掉头就打。

结果是生下一个怪物:长达N年的全球负实际利率。

这小怪物的妈妈,是“传统货币政策措施”,爸爸是“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两个完全矛盾的存在。小怪物就像《超人总动员2》里的小Jack Jack,体内奇怪的超能力让全球资产波动率消失了好多年。

为了让游戏场上的小朋友们感到更安全,爸妈只好发明了很多“安全功能”,比如“QE at-the-ready”(随时出膛的子弹)”;比如全球央行同业隔夜swap;比如我们的粉粉面面。结果,游戏场上玩碰碰车的小朋友们胆子却更大了,还同时出现了安全幻觉——爸妈在碰碰车上安装了很多高智能驾驶辅助,小朋友的人类基本生存本能——“警觉”,没了。

再后来,慢慢地,妈们共同的敌人找不到了。“风险(risk)”变成了“不确定性(uncertainty)”(您要明白它俩的区别,一个能算出来,一个没法规避)。于是博弈就从“合作”变成了“算计”:是要继续给全球当保姆,还是要开始照顾家里那个更爱哭闹的,叫做“选票”的小朋友?

齐步走的节奏变了,正反馈给“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再正反馈给“步调不一致”。结果就像那条反转了的收益率曲线和“相关性”,曾经红灯闪闪的灯塔,没那么亮了。

4

所以,三体时代就没有生存算法了吗?

我也不知道。但也许您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找找:讲故事。

不要小看故事的力量,因为“讲故事”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基本面”,就是讲一个故事(narrative),给您一个把钱投出去的理由。最大一组人群,在特定时间内,最关心的那个剧情,就是市场变动的原因。

比如《无间道》中,如果黄Sir没死,剧情大概率没有意外;但是黄Sir死了,剧情出现大反转,旧故事线被新故事线取代,甚至出现无间道2和3,没有一个“共识”的剧情主导情绪。波动就来了。

这就是一些老师们在寻找的“narrative-to-reality ”:市场故事和现实的偏离率。

您怎么读新闻?喜欢看"facts(事实)"还是"opinion(解读/故事)"?

我原来以为人们喜欢事实,实际上大家更喜欢的不是“新闻”,不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而是特约评论员老师讲的故事。您其实更喜欢别人告诉您“事实”是什么。

我所认识的trader中,其实很少有喜欢看“评论”或听故事的。他们喜欢看干干的数字,和彭博上一分钟翻滚十几条的标题。如果把两个对比一下,经常会发现,有时候数字和“事实”一点儿没变,但是“评论”却神奇的逆转了;而有的时候数字和“事实”明显大变,而“解读”却一点儿没变:您正在见证“情绪”的改变。

信息理论(Information Theory)中,信息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新旧之分,或者信号强弱之分。如果一个信号在我们脑中足够强,它就变成了“新信息”,新故事;如果够弱,就变成了不相关的老故事。老故事会消失,我们的世界观就跟着改变。

市场被什么赶着走?故事还是数字?人类天生喜欢用故事来理解这个世界,您每天做的,不过是把没有道理的数据变成一个能理解的故事而已。讲故事的专家是媒体,因为媒体的工作是“说点什么”,每天都得说点什么。哪怕今天的世界和昨天运转的一模一样。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

只隔了一个月,美国的企业们就从“全面复苏”变成了“其实还是很艰难”,原因就是因为DOW往下泻了几百点。尽管同样的公司,同一张资产负债表,一个月的数字毛都没变。一个月的数字毛都没变。

一个月不到

再比如,鲍威尔老师上星期的加息,央妈同一天的特麻辣粉,和香港金管局第二天早上紧跟的年内第四次加息。新闻标题出现的时候您在想什么?大概率不知道该想什么,需要等经济学家给您解读,事情才算真正发生了。这样更安全,因为错了也不是您一个人错。

那这些发生的事都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字面意思:鲍威尔老师只是做了他上次说过要做的事,FED升息了,美元利率又拉高了;港币贷款利率又升了;我的国想给小微和民企贷款的银行可以借到便宜钱了。对这三件事,该受益会受益,该被拖累的被拖累。如此而已。

给您讲一个加息的故事

5

聪明的您,大概知道我要给您讲什么故事了。

在真实世界,和您被告知什么是“真实世界”(也就是那个“故事”)之间,有个时间差,一个窗口。如果您不喜欢等别人给您讲故事,当然就能利用好这个时间差。

现在,您想试着找找黄Sir死前的故事线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