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秉汇粹录读书随笔散文

清明时节话清高

2019-04-04  本文已影响109人  付强_
清明时节话清高

“清高”,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如今已难见踪影,看时下的文章,不论是长篇短论,还是散文随笔,有哪篇哪句言清高?时过境迁,无可奈何花落去,“清高”这个词汇甚至连着词汇的内涵好像已经随着岁月静静地流失了。

清高这个词汇,并非只是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专利,远古的文人也崇尚这种德行。明天就是清明了,清明寒食、介休、介子推、割肉伺君、火烧绵山这些系列的词汇构成了清明这个节气的传说,实际上也是一个关于清高的传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古籍记载的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其它皆为传说。“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重返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据载,逃亡途中,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又被围,介子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可见,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重耳返国,当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没有及时封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没有对晋文公没有分封自己产生怨恨,更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可见其自视清高。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介子推奉母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后来介休县亦因此而得名。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清明之际因烧纸钱易引发山火,也是原因之一。

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文人士大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这种精神就是清高。

清高始于文化,只有拥有思想内涵的人才会懂得清高。

清高的人胸有大志,不会阿谀奉承。清高是道德思想上的追求者,不贪图物欲,很有骨气,终身探索真理,同时完善自己的人格,他们不会只看到人生在世几十年,目光会很遥远。

清高是一种淡泊,但绝不是与世无争;清高是一种睿智,但绝不是老谋深算。清高是一首清纯而隽永的诗。

内向冷漠的人未必清高,热情洋溢者未必媚俗。清高不是浅表的孤僻,不是虚无的孤芳自赏。清高是一种气节,清高是秋菊般款款袭来的幽香。

自恃清高的人貌似清高,但不是清高。

我推崇拥有思想个性,顽强追求生命价值又不乏生活热情的清高。

清明时节话清高 清明时节话清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