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白之死
死亡这个话题,我时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却一直不敢把它公之于众,它是那样私密,无奈,遗憾,残酷,我不敢多说,点到为止。
我觉得能把生死轻易说出来的人,要么是他真的经历过,自己或者至亲,泪流干了,心长茧了,超脱了,看淡了;要么是死亡离他很遥远,他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纸上谈兵。
据说,我国每天都会有6000多人死于癌症,每小时会有400多人新增患者,在我国14亿人口的基础上,平均每天约有5万人去世。换算下来,每小时约有2,220人离世,每分钟约有37人,而每秒钟则约有3人。
单看这组冷冰冰的数据,你的心里不会泛起涟漪,人固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阻挡,但是放在自己身上,这理性的分析毫无用处。
余华说,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我永远困在这潮湿中,在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掀起狂风暴雨。
生离死别,人生至痛。
这两天的热搜被一位叫沙白的姑娘霸屏,20岁时,被诊断出红斑狼疮,但是她几乎从未遵循医嘱,相比生命的长度,她选择要厚度,肆意用病体残躯挥洒青春,阳光、雨露,诗和远方,一样没落下。
43岁,她的病恶化导致肾衰竭,需要每周透析三次,身上插满各种医疗器械,在确定没有康复可能后,决定在父亲的陪同下,到瑞士安然赴死。
爸爸对她说,能不能再多陪陪我?
沙白说,不行。
有人说她潇洒,不自由毋宁死。
有人说她自私,精致利己主义。
她选择体面的离世,说自己过了极好的一生。
但有人责怪她不该大肆宣扬安乐死,让其他绝症患者更加心生绝望。
红斑狼疮这个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那种痛苦伴随一生;在医院的病房里,癌痛是分级别的,医生会根据疼痛指数配置不同的止疼药。
我有时候在想,若是自己或者家人真到了最后那一步,能不能像沙白那样,来个痛快的,这算不算是另一种慈悲。
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最后都会面临一个选择,保守治疗,这段时间生活质量偏高一些,但是病人生命维持的时间较短,甚至是按月来计算的;若是采用化疗,免疫,靶向等治疗,病人身体抗住了,生命能多维持个一两年,两三年,没抗住的,人财两空。
无论你怎么选,都是错的,都会遗憾。
前阵子跟大冰直播连线的观众多种多样,我记得有三位癌症患者,都是晚期。第一位是个肿瘤医生,医者仁心,给病人开便宜的药被同事排挤,自己花了40多万帮助了那么多癌症患者,病人康复后却没人还钱,这么好的医生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才37岁反而自己得了癌症,单身一人,无儿无女,时日不多的他心生怨念,觉得这一切都不值得;第二位是位在工厂上班的工人,也很年轻,也没有子女,大约还有三五年的期限,她心态平和,此生没有遗憾,做了眼角膜的捐赠,还说可以把自己的大体捐给医学院做研究;第三位是位50多岁的单身母亲,医生说她只剩下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她还没敢告诉自己的30岁的儿子,怕耽误孩子事业的发展,这位母亲从来没有好好为自己活过,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出去游玩,离婚后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孩子,临别之际还是在为孩子着想。
那位说没有遗憾的患者,她真的没有遗憾吗?把儿子的工作事业看的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母亲伟大吗?如果真的有因果报应,那么好的医生为何被上天这样惩罚?
回过头来再看沙白的选择,比较这几个人的平行人生,至少她真的精彩过,不过绝大多数人不会像沙白那样洒脱,就好比如果让那位无私的母亲跟沙白互换一下,他们都不会理解对方的做法。
沙白也好,那位母亲也罢,都是过犹不及。不过我真心认为,有条件的时候,比如健康,金钱,时间,多去体验;亲情,友情,爱情,还能爱的时候,多爱一些。
不必及时行乐,但求随遇心喜。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88907/22742399eb98ee3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88907/f4eee90b156820e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