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修学

2023-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学尔
【今日修学】《道德经》第三章《长治久安之道》

(第三章原文: 心解)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有的人说,老子这个思想简直太消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那每个人不都庸庸碌碌吗?那我们这个世界又怎么发展呢?一块石头跟一块黄金一个价钱,那还能怎么办呢?没有好东西了,大家都没有进取心了,老百姓的心是不是乱了?那这个社会又该怎么办呢?那么老子是真的消极吗?

《道德经》它不是老子的思想,它揭示的只是一个规律,你说它这个规律错了吗?没有错。历史上很多朝代在刚刚建立王朝的时候,都是用老子的思想来治理天下,比如说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楚汉之争以后。老百姓刚刚过上安定的生活,这个时候皇帝会用黄老之术来治理国家,就是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他们能做到不扰民,让老百姓可以踏踏实实过日子,不尚贤,只让老百姓不产生冲动的欲望,不产生好胜的心,让老百姓有吃有穿,有住有睡,用这个方法来长养国民的能量,让国家慢慢富强。

当国家富强以后,下一步可能就是“尚贤”,就是发展科技。但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的时候,就先用这个““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让他们能够自由生长,不去管控,能吃饱,能穿暖,就非常好。

所以汉朝最初的时候是实行这个方法,这就叫养民。等到后期财富力强,国家足够强大,才开始做出很多新的举动。比如说征讨匈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政策才会出现。如果刚建立汉朝就推行这些政策,匈奴也打不过,国家也没有钱,老百姓已经很辛苦,谁还有心力陪着你皇帝折腾呢?

就像一个人刚刚大病初愈,就山珍海味去吃,出去旅游,出去玩,出去蹦迪,这样行吗?肯定是不行。我们先要在床上躺着,吃点榨菜,喝碗小米粥,早睡早起,先是处于这种状态。等到后来把身体养好,再去承接很繁重的工作,再去做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天道规律。

所以不要说看到这句话就说老子的这个思想不正确,它揭示的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看你用在什么地方。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句话也是很多人抨击老子的一个原因,说老子的这个思想不光消极,还有点愚民,你让老百姓变成傻子啊。那么在这里我也要为老子喊冤。这句话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想想,你让老百姓吃饱穿穿暖,强健筋骨,那老百姓就傻了吗?当然不会,怎么会傻呢?圣人之治是怎么治呢?是无为之治。怎样达到无为?就是把头脑中的杂质,怨恨、恼怒、烦的东西都拿出去。老子这个方法,让老百姓吃的饱,穿的暖,身强体壮。当你没有过多欲望的时候,这个人是傻吗?不是。

当你无知的时候就是无不知,当你无欲的时候,就是法喜充满。所有老百姓都达到无知无欲的状态,国民都法喜充满。法喜充满是什么状态呢?正是致良知的状态。老子用这个方法让老百姓都恢复良知。让老百姓的做事、所作所为都能够依照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当老百姓能按照仁义礼智信,按照孝悌忠信礼义廉,按照仁爱和平来做事,你这个国家不就治理好了吗?一定是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养。

#所以“常使民无知无欲”,是为了让他们的良知显露。一个人为什么没有智慧?就是因为欲望太多,所以孟子才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老子就是在践行让老百姓寡欲,让他的智慧当家做主。当你的智慧当家做主以后,你在学知识,就能把知识用到该用的地方。所以说我们中国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这句话并不是愚民政策。恰恰是最开老百姓智慧的一句话。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自认为聪明的人就没有了,这样天下不就大治了吗?什么是自认为聪明?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自己很聪明,其实这种人是最不聪明的。因为当你致良知以后,你就不会有自傲、自慢、自高、自大的这种心出,有这种心的人恰恰是小人。

这个小人也不是骂人,就是孔子告子下的那句话:儒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是开显良知之后的儒,小人儒是有聪明才智但德行的根儿扎不牢的人。

所以说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了老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