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凡事都以西哲为标准,则可能掉入脱离中国传统哲学的陷阱!
康德和黑格尔以后,很多中国学者认为中国没哲学,或者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像西方哲学那样的哲学,比如政治哲学、伦理哲学、历史哲学、心灵哲学等,但真的如此吗?如果我们一味的以西方哲学为主线为探索中国事业的标准,那我们很容易掉入唯西方的怪圈,甚至脱离中国传统哲学,进入到一种无根无依的虚无陷阱状态。
中国人觉得《孙子兵法》过时了,但是在国外不少武官认为,如果把《孙子兵法》读懂了,其他军事著作都可以不读。因为国外的很多著作都是想尽办法把敌人干掉,而《孙子兵法》却不是,它讲究各种现实的变通,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哲学是绝对主义理念为主,而中国哲学讲究中庸和谐。
西方哲学讲究实证,尤其是近现代发起的科学创新,面对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总要找到一个普遍、恒存的真理。在这种哲学理念指导下,本质与现象、理念与现实往往会转化为一种可定义和可操作的标准流程,即做什么事都有一个标准。但是人是奇特的生物,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用同样的标准来规范不同的个体,往往会把个体的个性与精神特点给抹杀。
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从形而上到逻辑推理,很多学者在看完西方著作后,觉得中国没有这样的哲学,完全是一片空白。而且觉得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就是康德所说的纯理性思维。但这些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因为哲学并不等于形而上学,哲学包含的更多。中国哲学不会把现象与本质以及形而上和形而下完全区分开来对待,中国人的思维一向注重事物的整体性。比如道与器,在现实中,二者是无法分开的,一旦分开了,任何一个都无法独存。
中国的宋明理学很注重逻辑与分析,他们在几百年前就主张格物,而且认为理和气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进行概念区分,但是在现实应用中,理和气还是一体的,无法分开对待。为何一定要分出形而上和形而下呢?这或许和西方人的思维有关。他们看待事物往往喜欢从微观入手,比如看到一张桌子,就会把它分解为桌面、桌腿、桌的颜色和气味等细化后的特征。而中国人的思维往往不会这样,比如中国的山水画,强调的不是用法和具体末节,而是重在一种意境和整体美观,表现的是一种自然与人组成的大美。
中国哲学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这是真的?
有人说中国没有逻辑,说话做事都不过脑子,其实不然。中国自有一套逻辑,而且这种逻辑在西方人看来有些难以理解,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中国人的逻辑从语言上就能看出,汉语中不仅有逻辑而且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在一定的逻辑或语境次序中才能理解词语的词义和它所表达的含义。我们的语言不会抽象地分析某个词,不会把词从语境和当时的场景中抽取出来单独对待。
中国人说话说了几千年,从来没有出现颠三倒四、语义表达不明的情况,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中国人尤其内在的逻辑,中国人在乎的是一种融合在场景里的直觉,而不是纯理性的逻辑分析。中国既然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逻辑,我们为什么什么都要以西方哲学为标准呢?为何什么事情都要建立一中标准呢?所谓人心自有天理,个人自有定论,我们最好不要受西哲的干扰,走好属于自己特色的路。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西方哲人于是就开始论争,这个“道”到底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思维方式,即把一个事物分成两个,互相厮杀互相较劲。在中国人眼里,“道”是一个整体,它并像西方人理解的那样独立于外物之外,而是融汇于万物之中,它包含万物,万物又复归于它。道是一,是容纳精神与物质的宇宙实体。可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心与物一定要对立分开来看?
还有就是心与物的问题,西方人喜欢把心与物对立分开来看,总是纠结于谁是第一性,谁决定谁,哪个更重要。先把二者分开,然后再去追求统一在本原。中国哲学不会这样,不会把二者区分对立开来对待,更不会去深究心与物在一起后发生何种反应。
心学大师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西方人觉得这是一种主观唯心,其实这是对王阳明心学的误解。《传习录》记载,有一次,王阳明在外游玩,朋友指着一棵开花的树问,它在心内还是心外,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里的“寂”是指不彰显,未进入你心,但花是存在的。王的意思不是说心产生了花,而是说心赋予了花以价值以概念,心与花之间是相互感应相互融合的关系。
儒家讲天人感应,佛教讲境由心显,都是这个道理,都是为了要揭示心与物之间的关系与意义。
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实证科学的影响,在加上现代化路上的部分西化模式,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于标准化的西方思维方式。认为只要是西方欧美的,都是先进的好的,都要去遵从。哲学诗画在此想说的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都有类型上的差异,只有这样,文化才可能做到互补和多元。中国人讲和而不同,鲁迅也说过要实行拿来主义,对待西方好的事物、文化的精髓、哲学的经典,我们当然要好好学习,但前提是要有自己的哲学主体性,文化专属特性,要学会兼容并包,吸收转化,不能什么都以西哲为标准。
如果总是以西哲为标准解读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往往会使得我们自己变得削足适履,无法真正转化和应用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更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哲学本身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经典思维精华。读懂中国哲学,合理利用西方哲学,正是解决我们当前人生、社会问题以及选择性吸收国外好东西的关键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