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人物传记启慧斋人

人物篇-读《胡适传》01

2020-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惟明居士
《胡适传》封面

        胡适,原名嗣糜,学名洪骍(骍xing黄马),字稀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生于1891年12月17日,卒于1962年,著名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曾几度任北京大学校长,曾任中国驻美国大使等。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知名人物及我们熟知的文化名人如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鲁迅、傅斯年、蒋梦麟、徐志摩等等属于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胡适从小出生在一个传统大家庭中。父亲名胡传,是清朝的贡生,后至台东直隶州知州。母亲冯顺第,是父亲第三任夫人,17岁时嫁给了比他年长30岁的胡传。23岁时守寡,6岁的胡适就永远失去了父亲的慈爱和庇护。

        他认字很早,第一部书是父亲为他专门编写的《为人学诗》,讲做人的道理。摘录书中他父亲抄写给他的一些诗句:

        【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

        读书是胡适最大的爱好。少年时代便熟读四书五经及《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四大名著。后来又到上海梅溪学堂、澄忠学堂等学习"新学"。17岁就担当中国公学的英语教师。后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美国留学生。而留学生涯,奠定了胡适思想和人生的新格局。

        胡适先生留学美国,因心怀救国之梦,选择了农学,大抵因为中国是一个地道农业大国。与鲁迅当初东渡日本学医救国,有异曲同工之想吧。

        学农受困,改主修哲学,副修英国文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关于择业:应该依着自我的兴趣"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原则,人们需要的不仅仅一门谋生的职业,更应是一门寄托人生追求的事业。

        1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认为"白话是活文字,文言是半死的文字,中国文学必须经过一场革命"。1917年1月他在《新青年》发表过的文学改良八事"

1.言之有物

2.不模仿古人

3.讲求文法

4.不作无病呻吟

5.务去烂调套语

6.不用典

7.不讲对仗

8.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应随时代而变迁,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即使在近100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相当的意义。

        胡适一直坚持为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而奋斗。1929年对国民政府的专制政策和措施进行了批评。比如在《我们要我们的自由》一文中说"一个国家里没有纪实的新闻而只有快意的谣言;没有公正的批评而只有恶意的谩骂丑诋-这是一个民族的大耻辱。"

        国民政府希望把胡适拉入政府之中,出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行政院长等官职,都被胡适婉言谢绝。"在他看来,知识精英在野是一种力量,而一旦做了院长、部长,便成了"政府的尾巴"。

        晚年的胡适与蒋介石交往比较频繁,而且胡适还被蒋提议推选胡适做"无党派总统"候选人。而胡适对蒋的"违宪"举措敢于直言和批评。

        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发作去世。而蒋介石送胡适的挽联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在于他有宽以待人的性情。"

……送给他,祝福他。

      婚姻与情感。"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

        他强调,学问是平等和非功利的,学问不应以狭义的功利观念来衡量。"保存国粹"之前,先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

        他提出复兴与提倡国学研究三条主张:1.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 2.用系统的整理,来整理国学研究的资料 3.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的材料的整理和解释。

        这些观点,对我们当今打算传播和弘扬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人士,都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和有益的启发。

        此外,胡适对中西方文化论争、文化反思、全盘西化、儒学、中西治学对比、问题与主义、人权与约法、民主与独裁、武统与政统、党治与宪政、世界主义与世界公民、帝国主义、中日关系等诸多政宪思想方面的课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一本仅有151页的薄书进行浏览和进一步研读。

        上述小文蜻蜓点水式的介绍,仅仅为抛砖引玉。

        因为对于历史和人物,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惟明一直以来,赞同和奉行一条基本原则:不因其人废其言,不因其言废其人。这样我们就能始终保持一颗谦虚公正的平常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